1、山戎(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反映出齐桓公的征伐
A.导致了山戎的灭亡
B.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C.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D.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2、某同学在做单元复习知识整理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表)。根据卡片可知,该同学复习的单元事件主题是
名称 | 性质 | 作用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 资产阶级革命 |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D.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3、14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逐渐取代庄园制度的农业生产方式是
A.建立租地农场
B.建立手工工场
C.土地由佃户分散种植
D.由领主带领佃户统一种植
4、扼住命运的咽喉,写出《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的作曲家是( )
A. 梵高 B. 贝多芬 C. 约翰•施特劳斯 D. 达•芬奇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止时间是
A. 1913年﹣1918年
B. 1914﹣1918年
C. 1915年﹣1918年
D. 1916﹣1918年
6、《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需向奴隶的主人赔偿损失;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由此可以看出,该法典( )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对世界法制影响深远
C.宣扬“君权神授”
D.涉及领域、范围广
7、他是文艺复兴先驱,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他”是( )
A.但丁
B.达•芬奇
C.拉斐尔
D.米开朗琪罗
8、美国人民在某镇中心区,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碑座上是一尊手握步枪,头戴草帽的民兵铜像。碑下刻着一段铭文:“坚守阵地。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碑文中的“这儿”是指( )
A.波士顿
B.来克星顿
C.萨拉托加
D.约克镇
9、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狱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这说明( )
A.伏尔泰和卢梭领导了法国大革命
B.路易十六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
C.启蒙思想阻碍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D.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
10、钱乘旦指出:“工业超过农业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迫贵族地主阶级;大工业挤垮手工业意味着工厂主排挤商人对生产的控制,因而商业资本让位给工业资本;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昌隆则表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钱乘旦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
B.壮大工人阶级力量
C.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为此,列宁开始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
C.农业集体化
D.两个五年计划
12、他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他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回师占领了两河流域,灭波斯,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他”是
A.伯里克利 B.斯巴达克 C.亚历山大 D.达伽马
13、下图是罗斯福新政时给守法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下列哪种情况的企业才能悬挂蓝鹰标志? ( )
A.保证工资水平和延长工作日时数 B.提高价格水平
C.扩大企业规模 D.遵守市场分配
14、“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的才能……”这位立法家颁布的著名法律文献没有 ( )
A. 《民法典》 B. 《商法典》 C. 《刑法典》 D. 《人权宣言》
15、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从方形到球形,后来一次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科学真理,这次航行是( )
A. 麦哲伦航行 B. 哥伦布航行 C. 达伽马航行 D. 迪亚士航行
16、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指的是
A.城市的兴起 B.阿拉伯文化的兴起 C.大学的兴起 D.基督教的兴起
17、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下列史实是中国政府对哪一地区管辖的表现?( )
隋朝 | 元朝 |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 设置澎湖巡检司 |
A.台湾
B.新疆
C.西藏
D.香港
18、下列文明成果,出现于两河流域的是( )
A.太阳历 B.象形文字 C.《汉谟拉比法典》 D.金字塔
19、19世纪70年代后,耐用电灯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电话进一步普及,发电站广泛建立,电风扇、电动缝纫机、电焊机被发明并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的发明及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表明人类开始进入( )
A. 蒸汽时代 B. 电气时代 C. 信息时代 D. 数字时代
20、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
C.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D.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文艺复兴“文艺三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_____》,此后,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_____》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3、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国王_____________命丧断头台;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国王___________也被推上断头台。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转折点战役是 ______
24、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正以崭新的姿态崛起于21世纪的世界舞台。请写出下列相关内容。
(1)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是 。
(2)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于古印度的是 。
25、美术作品中包含着历史。让我们共同来品味名画中的世界史。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一幅肖像画。在中世纪,教皇是①_____教的领袖,②_____在精神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 | 《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名家拉斐尔的代表作。它表现了一个虚构的雅典学院。雅典文化昌盛,政治民主,它的③_____成为后世民主制的源头。画家通过对人物的生动描绘,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④_____的核心思想。 |
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展现了拿破仑的英姿。拿破仑于⑤_____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其后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⑥_____,对外多次打败⑦_____的进攻。 | 《战斗中的夏伯阳》是苏联画家华西里也夫的名画。1917年11月,俄国爆发⑧_____,在⑨_____的领导下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⑩_____国家。这幅画描绘的是为巩固新生的政权,红军指挥官和叛军英勇作战的场景。 |
26、________年,华约建立,两极格局形成;________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7、改革与革命,促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国名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性质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2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是:___________。
29、新航路开辟中,____的航行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新航路开辟后,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____。
30、填表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时间 | (1) | (2) |
标志性成就及时代 | (3) | (4) |
主要发明(一例即可)) | (5) | 汽车 |
代表国家 | (6) | (7) |
影响 | (8) | (9)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
31、观察下图,它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32、有人说,革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全力冲击,它可能是刀光剑影、硝烟弥漫;也可能是冲破思想的枷锁或者是对人们生产方式的创新。”,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4世纪中叶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的思想巨人,请写出其中的两位及其代表作品。(注:每一组的人物——作品必须吻合)
(2)“生产方式的创新”而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在18世纪的欧洲被称作什么?从此以后,什么成为了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这次变革中哪一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18世纪后期“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北美大陆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文献,它既是一份慷慨激昂的战斗宣言,又是一份资产阶级批判陈旧思想的檄文。请问这部文献是什么?它的起草者是谁?
33、儒家思想从创立绵延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春秋•学派创立】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是他哪一教育主张的体现?
【战国•思想发展】
(2)战国时期主要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人民的思想家是谁?荀子主张实行什么,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西汉•成为正统】
(3)汉武帝时儒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请你写出当时太学使用的教材一例。
(4)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儒家思想?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大动力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所望尘莫及的。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目 | 英 | 法 | 德 | 美 |
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 | 1 | 2 | 3 | 4 |
1890年工业产量位次 | 2 | 4 | 3 | 1 |
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 | 3 | 4 | 2 | 1 |
材料三 19世纪下半叶,天皇率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许多高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
材料四 日清战争重组了东亚国际关系,欧美列强在东亚的强权秩序被削弱,东亚国际关系体系不情愿地接受了日本,清国失去了对朝鲜的独占权和国土台湾。
(1)阅读材料一,写出“18世纪的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大动力”。
(3)材料三的表格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四描述的日本“破例来之陋习”“求知识与世界”的这场改革名称是什么?在这次改革中,日本在社会生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5)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说日本的这场改革有哪些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