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
B. 《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 《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交,在班里显得鹤立鸡群。
B.兄弟俩白手起家,诚信经营,历经多年的打拼,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C.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折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D.这位艺术家的口技表演惟妙惟肖,细腻逼真,使人如临其境,获得美的享受。
3、对下列各项表述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高校师生学术造假事件,一些知名媒体纷纷发文谴责,入木三分地剖析了学术造假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强调了学术研究应该秉持的态度。(加点成语运用恰当)
B.《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文学常识表述正确)
C.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手机游戏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使用手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写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修辞方法分析正确)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狼籍 密匝匝 旁逸斜出 巧妙绝伦
B.遏制 懒洋洋 坦荡如砥 重峦叠障
C.喧嚣 钓鱼竿 长途跋涉 歧路亡羊
D.推崇 压轴戏 春寒料俏 无动于衷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指______________,这首诗每章开头均描写这一景物,渲染______________的氛围,接着点明主题,描写追寻“伊人”的情状。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6、默写
(1)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4)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到庭中的奇树“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诗人自然想到攀枝折花以寄托思念;王维奉命奔赴边塞,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飘零之感;崔颢登上黄鹤楼,远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吴均在富春江上任意飘荡,纵情山水,不禁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的慨叹!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一边和A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文中的A 是 (人名)。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时的打麦场
李阳海
①一天晚上,在公园遛弯,听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朗诵白居易的诗歌:“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想,芒种已经过了三四天了,麦子也该熟了。于是我的脑际里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黄澄澄,齐刷刷,籽粒饱满的麦穗,在轻柔的夏风中摇曳多姿,给人们送来阵阵诱人的麦香。
②特别是儿时记忆中的打麦场,那一方平整光滑的场面,那热闹非凡的打麦场景,在我的梦里摇曳、回眸,散落一地故乡泥土的情味。
③故乡的打麦场就建在村南的河边上,宽敞而平坦。随着麦收的到来,一捆捆,一车车的麦子运进场内,麦场四周堆起一人多高的垛,看上去倒像是堆成的圆形小长城。它,承载着父老乡亲们对丰收的期盼,映衬着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
④公鸡第一次打鸣,社员们就到了打麦场上,他们把四周的麦个子均匀地放到场内,一个个解开腰子,摊开,再用木杈子把它们挑得匀匀实实。之后,妇女们忙着回家做饭,男人们接着维修着碌碡、擦子等打麦的工具,忙得不亦乐乎。
⑤上午十点左右,毒辣辣的太阳炙烤着金灿灿的麦子,几个妇女手持木杈不停地翻动着麦子,一直干到中午才收工。人们回家赶紧吃罢午饭,就牵上毛驴或者黄牛进入麦场。黑蛋爷爷是公认的打场把式,他一手牵着牛缰绳,一手把皮鞭甩得啪啪作响,膘满肉肥的黄牛,拉着碌碡在打麦场上欢快地奔跑碾压,碌碡的木框子发出吱扭吱扭并带着韵律的声音;牵驴的女人秀英婶子握着缰绳,毛驴拉着擦子气宇轩昂地走在厚厚的麦秸上,还不时听到她“嗒嗒”的催促声。每压、擦一遍后,几个妇女麻利地把麦秸挑起来翻个身,抖落掉麦子,摊平展,再碾压、擦,三四遍之后,把打尽的麦秸挑到麦场边,码成麦垛。
⑥接下来是扬场,这可是个技术活,通常都是由多年的扬场把式来操作。扬场时,迎着风头,用木锨将铲起的麦子向空中扬成抛物线形,也叫扇面形状。麦粒重,直落下来,麦糠轻,被风一吹,飘到远处。扬几木锨后,两个妇女在两边用扫帚把麦粒与麦糠连接处掠一掠,使麦粒和麦糠分开。有時,白天没风,晚上有风,提上马灯去扬场。马灯闪烁着橘黄的灯光,照在几个面孔黝黑、满脸皱纹、光着脊梁的老农身上,仔细瞅瞅,他们把眼笑得眯成一条缝。
⑦麦子扬完之后,他们迅速到小河里洗个澡,洗去一天满身的尘埃,洗去多日的劳累,他们心里都是乐滋滋的,有时候还哼上几句丝弦,结果跑了调,引起一片哄笑声。
⑧打麦场边,几棵枝叶茂密的黑枣树和柿子树,张开绿色的大伞,给乡亲们送来一丝清凉,树上的斑鸠、布谷鸟、黄鹂等偶尔叫几声,像是对勤劳质朴乡亲们的赞美和讴歌。
⑨我清楚地记得,夜幕降临之后,队长派几个人去看场。夜色下的打麦场里,他们常常圈坐在一起,一边吸着卷烟,一边聊着丰收的情景,还断不了相互间逗个乐子,朗朗的欢笑声打破了乡村的寂静,给宁静的夜晚平添了几分热闹和情趣。
⑩麦收时节,也就到了多雨的时候,有时候看着万里无云,猛然间就会有一阵疾风骤雨。记得有一年,刚碾完麦子,还没有起堆,突遇一场大雨的侵袭。乡亲们心里急呀,一年的希望,一年的热切盼头,绝对不能因为一场大雨,让所有的愿望都泡汤啊。于是全村的人们都出动了,带着扫帚、笤帚、簸箕和油布拥入麦场。有扫的,有推的,有盖的,有往布袋里装的,总算没有让大雨把麦子冲走。看吧,人们一个个快成了落汤鸡,真说不清那是雨水还是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流淌,但是一个个都是喜悦的笑脸。
⑪故乡的打麦场,碾走了曾经艰苦的岁月,碾碎了我思念故乡的愁绪,碾来了现在幸福的好日子。
【1】选文第④—⑨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2】按要求分析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1)膘满肉肥的黄牛,拉着碌碡在打麦场上欢快地奔跑碾压,碌碡的木框子发出吱扭吱扭并带着韵律的声音。(从修辞的角度)
(2)马灯闪烁着橘黄的灯光,照在几个面孔黝黑、满脸皱纹、光着脊梁的老农身上,仔细瞅瞅,他们把眼笑得眯成一条缝。(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3】简要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袁隆平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中外的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不适宜杂交。袁隆平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提出了水稻杂交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震惊了世界,也造福了人民。
科学研究如此,我们的学习、生活亦如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事实、验证真理。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