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河源市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城城把文言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垂髫”“加冠”“豆蔻”“不惑”“始龀”。

C.“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端阳节喝雄黄酒,寓意“驱妖避邪”;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D.城城在2021年望城区中学生“学党史 感党恩 跟党走”图说党史演讲比赛活动现场演讲完毕,向台下评委老师礼貌地鞠了一躬,说:“感谢您的聆听!”

2、它的校长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它”自称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二十七岁,平均每人有八年作战经验,受过三次伤。语段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的“它”是( )

A.红军大学

B.黄埔军校

C.炮兵学校

D.兵工厂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B.《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比如我们学过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列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背影》《白杨礼赞》《藤野先生》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茅盾、鲁迅,文体都是散文。

4、下列说法和分析没有错误的是(     

A.“风度优雅”“积雪初融”“开创未来”(这三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这就是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C.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如何点燃和照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句中应将“点燃”和“照亮”调换顺序)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川所作。一个“____”字,化静为动,表现两岸静止的群山与开阔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景象。江面上,有飞天明镜般的月亮。天空中,有______般的壮丽云霞。

2《黄鹤楼》和《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和本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曾易名为______。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__________,使西方人全面地料及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以上是斯诺在书中对______________的描述。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摸叶子

①船的螺旋桨,被渔民称为叶子。摸叶子,是指清理缠在叶片上的杂物。船行驶时,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常常被破渔网、海藻等杂物缠住,导致发动机熄火。于是就需要一水性好、身体壮、扛得住风浪侵袭、挡得住寒风肆虐的人,口衔尖刀,跳入海中,潜到水下,摸到叶子,割开缠绕的杂草断绳。在洋上摸叶子很凶险,因为有洋流暗潮,加上风大浪急,摸叶子的人很容易被潮流卷走,也容易被潮水挟持着,缠在叶子的破渔网、海藻里,一旦挣脱不开,就再也浮不上来了。

②我第一次见到哥摸叶子,是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傍晚,厚密的雪粒在海岛凛冽的风中,变成锋利的飞刀,割得脸庞生疼。放学路上,我不小心滑倒了,手掌被一块碎玻璃划破了。回到家,哥用热水给我清洗伤口,还到门口扯了几片草药叶,嚼了嚼,敷在上面,又用手帕包好,然后舀热水给我泡脚。哥帮我按摩着长冻疮的脚,他粗糙的掌心抚过我的脚底,痒得我咯咯直笑。爹去世后,我很少笑了。

③这时忽然有人在门口喊哥,让哥去摸叶子。哥边帮我擦脚,边应了声“好”,转身拿起父亲的旧棉袄,跟着那人去了。娘收工回来,听说哥又去摸叶子了,叹了一声:“作孽哟,这大冷的下雪天!”娘顾不上吃饭,忙着煮好姜汤盛在搪瓷杯里。娘用毛巾把它层层包好,又摘下头上的围巾紧紧裹上,匆匆出门。“我也要去!”我拉住娘的衣襟。娘看着我,欲言又止,顿了顿,说:“走吧。”

④天暗下来,风更急了,呼呼的风声,带着响哨,雪更密了,没头没脑地打在脸上,疼极了。娘一手拢着我,一手搂着那个包得严实的口杯,顶着寒风往码头去。

⑤码头上的人,看到我们,不待娘问,便指了指离岸不远的一艘渔船。不远处,一只小舢板摇过来载着娘和我靠上渔船后尾,娘趴在小舢板上,大声喊道:“程啊,上来喝口姜汤吧!”喊了好一会儿,水面漾开一圈圈涟漪,哥的头冒出来,嘴里衔着一把白晃晃的尖刀,脸冻成青紫色,嘴唇灰白。哥游过来,靠在船边,把刀子递给娘,就着娘的手,喝了一口姜汤,冲我笑了一笑。娘柔声说:“再喝点,娒伢(闽南语,小宝贝的意思)。”娘的眼里闪着泪花,声音也哽咽了。我看着整个身体还在海水里泡着的哥,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慌慌的,想哭,却不敢哭。哥对娘说:“没事,就好了,不用等我,这么冷,带妹妹先回去吧。”说着,接过刀子,游回刚才冒头的地方,消失在海面上,海面只剩下一个个起伏不定的波浪,像狰狞的兽,一圈圈打着转,仿佛在吞噬猎物。娘搂着我,紧紧地,生怕我丢了似的,眼睛紧盯着哥消失的海面,嘴里不停地轻唤着“娒伢娒伢”。

⑥摇舢板的大爷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嘴里嘟囔着:“造孽哟,造孽哟!”哥冒了几次头,又几次消失,终于,哥又从水下冒出来,双手僵硬地划着水,缓慢地向我们游来。娘放开我,扑到船边,尽可能地把手伸向哥,哥把手搭在娘的手上,娘拼尽全力把完全脱力的哥拉上舢板。渔船上的人把哥的衣裳扔过来,娘拣出爹的旧棉袄,披在哥的身上,又解开自己的棉衣,把浑身发抖的哥搂进怀里,示意我把姜汤端给哥喝。姜汤送到哥唇边,哥好像连喝姜汤的力气都没有了,姜汤含在口中,老半天吞不下去。好久好久,哥才喝完了姜汤,我端着瓷杯的手冻麻了,杯子咣当一声掉在船板上。我用双手包住哥的手,送到唇边,使劲地哈气,哥的手冰得像冰棍,让人本能地想弹开,却又本能地想紧紧地包住。

⑦摇舢板的大爷把我们送回岸边,对娘说:“艮嫂,别让孩子做这个了,太受罪了,小小年纪,落下病可不是玩的。”娘已说不出话来,点点头,又点点头,泪,流了下来。

⑧因为娘不同意哥去做这么危险的活,哥每次都偷偷地去,每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娘就边哭骂哥不听话,边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默默流泪,让我烧姜汤,拿火盆子,为哥搓手脚,直到哥不再浑身打哆嗦。

⑨就靠着哥的“不听话”,家里的日子才过得下去,娘的病才有钱治,我也才能坐在书桌前,没有跟那些贫困家庭的女孩一样,早早去打工,早早就嫁人。哥身上伤痕累累,他小小年纪,就患了极严重的风湿病,每到阴天,就痛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⑩因为哥,一听到“摸叶子”三个字,我就条件反射似的打哆嗦,手指上、膝盖里好像有无数针尖在扎,心中有一股子寒气嗞嗞而出。

(作者:施立松。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能否删除?为什么?

2文中两次写到“摇舢板的大爷”,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请你以第⑥段为例,具体分析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5文章是如何讲述“哥哥摸叶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邂逅”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出自《诗经·国风》。用心感悟,你会发现生命中许多邂逅都有意义,让你觉得人性的光彩、生命的斑斓。那些邂逅或许使你沉思,或许给你温暖,或许令你幡然醒悟,或许让你信心倍增……

请以“邂逅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补充完整题目;②内容充实,叙事具体清楚,表达真情实感;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