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表格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粮食总产量(单位:百万吨) | 166.83 | 169.52 | 183.94 | 192.75 | 195.05 | 197.65 |
A.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大跃进”的掀起
D. 土地改革运动的进行
2、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了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与该运动有关的代表作是( )
①《敬告青年》②《狂人日记》③《文学革命论》④《警示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主要是被哪国霸占的?(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沙俄
4、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哪一时代的到来( )
A. 自强求富 B. 变法救国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5、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下列对“九二共识”表述正确的是( )
A.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B.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C.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D.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6、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B.意大利——《马可.波罗行纪》
C.古希腊——《俄狄浦斯王》
D.古印度——《天方夜谭》
7、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A. 反帝反封建
B. 反帝爱国运动
C. 反帝运动
D. 反封建性质
8、我国所进行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哪三个方面的改造
①农业 ②工业 ③交通运输业 ④手工业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9、“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在这样的困境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建设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B.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正式投产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并使用
10、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讨论建设新中国 B.讨论日本投降签字协议
C.为发动内战准备时间 D.继续准备国共合作
11、19世纪末。诗人黄遵宪在《时局图》旁写下:“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此诗反映的背景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B.《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马关条约》 的签订,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变法图强
D.八国联军侵华
12、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 五四运动十年内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 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C. 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D.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13、1945年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路线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指明了中国人民的奋斗方向 D.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阶段胜利
14、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圆明园等凝结民族文化艺术的园林宝库均被洗劫并焚毁。伴随着圆明园的大火,清政府接受了侵略者的条件,被迫割让了( )
A.天津
B.香港岛
C.台湾全岛
D.九龙司地区
15、中国最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毁于( )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甲午战争期间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6、用口诀记忆历史内容,效率高而且印象深刻,如:“公使进北京,内地可游历;军舰长江行,赔款且不论,搜刮老百姓,天津事没完,接着占北京。”该口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条约是( )
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17、1895年春,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戊戌政变 D.辛亥革命
18、从2006年暑期,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名牌学府,纷纷到内地招收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出现这一情况的大背景是( )
A. 香港已回归祖国 B. 这些大学很有名气
C. 内地拥有许多优秀学生 D. 教育部批准这些大学的招生计划
19、在这场思想大解放运动中,白话文的推广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话语环境,促进了新思想的输入传播。这场运动是指(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20、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天文学发展迅速 B.习惯完全西化
C.中西方文化融合 D.汉语词汇丰富
21、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______》,它成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______,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22、_____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3、原因: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________发动侵华战争。
24、从1954年起,国家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________政策,这一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__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5、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 ),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与陕 北红军胜利会师。
2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_______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式的标志是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8、1912年4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宣布解职.此后统治中国的是______。
29、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中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的相关知识内容。
战 争 | 不平等条约 | 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影响 |
鸦片战争 | (1)《 》 | (2) |
| ||
(3) |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
| ||
中日甲午战争 | (4)《 》 | (5) |
|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 》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
|
30、1864年夏,湘军冲入城内。_____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_____农民运动失败。
31、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军民“血筑长城”。举出中国军民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两次著名战役。
(2)随着抗战的胜利,被日本统治达50年之久的什么地方回到了祖国怀抱?
(3)你认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次年,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割地赔款而告终。时朝野震惊,纷纷要求变法图强。3年后,岁在戊戌,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史称“百日维新”。维新历时不过103天,却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百年进程。
(1)材料中的与“北洋水师”同时建立的还有哪两支海军?
(2)材料中“清廷割地赔款”指的是哪一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3)哪一事件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百日维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成立于1912年的什么政府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同年孙中山颁布了哪一文献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2)蔡锷、李烈钧等人在1915年领导的哪一事件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之前,孙中山等人也发动了一次反袁斗争是什么?
(3)1926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哪一军事活动?消灭湖南湖北的是哪一个军阀?
(4)1935年的华北危机,引发了哪一爱国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中国抗日战争哪一年取得胜利?
3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所制定的宪法”的名称,为什么称“这次会议是里程碑”?
材料二 下表中国改革开放若干大事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填全表格3空格处内容。
材料三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材料三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材料四
(4)据材料四,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