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这个局面出现在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B.北伐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下图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数(家)变化图。下列对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清政府鼓励推动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③辛亥革命的鼓舞
④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了(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大生纱厂
4、如表为1949年1月16日解放军前线司令员发送的公函,其接受对象最可能是( )
一、自动放下武器,……我军则保证其生命财产之安全。 二、如不愿自动放下武器,则离开北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
A.吴佩孚
B.傅作义
C.李宗仁
D.蒋介石
5、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下列对各国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A.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
B.中国戊戌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C.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实现了俄国的社会转型
D.苏俄新经济政策——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
6、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擅自建立政权。有人称阿古柏为“一仆二主”这里的“二主”指的是承认其侵略政权的两个列强,这两个国家是
A.英、法
B.英、俄
C.美、俄
D.英、美
7、有学者写道:“为求侵华列强饶恕,不惜强迫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每人出银一两,换取她回密北京充当‘女皇’。”此说法的依据是(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8、某班开展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
A. 三大改造 B. 解放西藏 C. 土地改革 D. 一五计划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此处“历史”应指( )
A.1840~1949年
B.1840~1919年
C.1919~1945年
D.1919~1949年
10、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下列选项与右图签订条约的内容无关的是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湾岛给日本
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11、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很多主张立宪的人士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纷纷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C.中国人民彻底认清清政府的本质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由此可知,此次会议旨在( )
A.庆祝解放战争胜利
B.共商新中国筹建事宜
C.筹备人民代表大会
D.组建多党派联合政府
13、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比较,是需要掌握的历史学习能力。下列以“变革”为主题的历史事件比较,不正确的是( )
历史事件 | 方式 | 改革的目的 | 产生的影响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革命 |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 建立共和政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B.美国独立战争 | 推翻殖民统治 | 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 |
C.法国大革命 | 挽救民族危亡 | 建立三权分立共和政体 | |
D.戊戌变法 | 改革 | 维护清朝统治 | 建立君主立宪国家,推动思想解放 |
A.A
B.B
C.C
D.D
14、这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许多代表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我们党今天有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党今天有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这次会议就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5、“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以下内容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②《南京条约》签订 ③孙中山定都南京
④南京解放 ⑤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②④
16、民国38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应是( )
A.1926年 B.1927年 C.1937年 D.1949年
17、下面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工业,其中属于民用企业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汉阳铁厂
18、下图所示从图1到图2这一社会生活的变化应该出现在哪个时期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时
19、“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句话表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A.原因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20、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
A.国民党不再“围剿”红军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
C.革命取得成功
D.红军力量与国民党旗鼓相当
21、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荣辱,请写出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史实。
(1)1860年,英法联军摧毁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2)1895年,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
(3)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的反帝爱国运动:
(4)1919年,发源于北京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2、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________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3、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____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4、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派船舰40余艘,封锁珠江口,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史称________战争。
25、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又为______的成立作了准备;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______。
2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真正的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决定____为国务院总理。
27、意义: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________、________带来了一线曙光。
28、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2)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
(3)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的文件:
(4)1897年近代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9、如下图人物是____,他领导了____,他一共领导了____次此项运动,是反对____的殖民统治。意义是____。
30、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历史背景:______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31、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晴雨表,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这些原则现在如何表述?
(3)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列举取得了哪些成就?
(4)举例说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2、中国现代史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事件。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
(3)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事件。
(4)改革开放使我们富裕起来,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当时在农村推行的是什么制度?对外开放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成为经济特区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哪个城市?
(5)写出现今领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核心人物。
(6)结合今天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谈谈你的感想。
33、左宗棠为什么的迅速顺利地进军并收复新疆?
34、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事件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毛泽东 |
材料二
图1: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 图2: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
图3: 地道战宣传画 图4 :1940年彭德怀在前嫌指挥战斗
材料三 中华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进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如何理解“该事件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图1和图4战役的名称,并将四幅图片按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分类。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