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解放战争中的战役各有特点,符合渡江战役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2、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这种浮夸报道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有

①中共八大的召开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史料记载,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多次警告外国人不要帮助清政府。又明确指出,太平天国统一中国后,“万国皆通商”,但反对贩卖鸦片。这反映了太平天国的(       

A.经济措施

B.军事主张

C.文化政策

D.对外政策

4、阅读表格,导致中国共产党员构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

时间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7年4月

51%

30%

19%

1928年

10%

76%

14%

A.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创造

C.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D.红军胜利会师陕甘,长征结束

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A.选举新中国领导人

B.筹备成立新中国

C.商讨西藏解放事宜

D.制定《共同纲领》

6、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其中不包括(     

A.开展大生产运动

B.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C.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D.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7、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

B.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C.《马关条约》 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导致今天海峡两岸分离

8、李老师讲课中用到下列关键词:“天才构想”“和平统一”“制度创新”。据此推断其讲述的内容应该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三大改造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9、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改革开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B.中国特色、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C.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D.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10、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前六七年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        )

A.改良主义与暴力革命问题之争

B.责任内阁与总统权力之争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

D.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11、纪录片《平反冤假错案》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篡党夺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残酷迫害,制造大批冤假错案以及中国共产党平反冤假错案的过程。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全面展开是在

A.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后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对刘少奇恢复名誉后

D.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

12、1919年,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随后举行示威游行,游行学生振臂高呼口号。游行学生呼喊的口号中应该有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3、1950年在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这说明(  

A.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是反侵略战争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14、下图中(图中文字为选民证),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喜悦来自于(       

A.翻身了成为土地的主人

B.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C.行使人民当家做主权利

D.挫败了美帝的侵略野心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无关的是(     

A.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B.规定我国的政治制度

C.确定新中国的名称

D.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

16、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B.戊戌变法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思想

C.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7、甲午战争以后,激起了人们的仇洋情绪。山东冠县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 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   B.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C.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   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18、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救亡图存

B.走向共和

C.军阀割据

D.军队建设

19、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为体现其上述思想,洋务派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北洋海军

C.开平煤矿

D.福州船政局

20、“19世纪40年代,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为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这说明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C.中国机器工业生产的出现

D.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_年,中华民国成立;  ________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2、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是 ______

2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_______的作用。___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4、1949年___________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5、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中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的相关知识内容。

  战   争

  不平等条约

  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影响

  鸦片战争

(1)《

(2)

 

(3)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中日甲午战争

(4)《  

(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26、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的是________;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________

27、甲午中日战争,甲午年指的是______年。戊戌变法,戊戌年指的是______

28、到19世纪80年代为此,______割占中国北方领土________。成为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9、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__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1946年6月,蒋介石对___________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0、1947年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___________。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___________的序幕。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侵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哪个历史事件?举出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抵抗日军侵略的抗日队伍一例?

(2)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御侮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举出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取得胜利的战役各一例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5)从中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哪些精神?

32、“九二共识”的实质内涵是什么?

 

33、中国近代化是当今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

(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步是什么?请说出发起这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扫荡,他们高举的两面旗帜分别是什么?

(3)请写出1919年以前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哪些变化?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东晋南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根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寒门子弟入仕群体比例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请举例说明为了有效治理该现象采取了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