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2014年起,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柳条湖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2、某同学利用下面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土地改革
B.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下列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小英同学准备在2021年暑期参加一次红色旅游活动,她想考察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她应该去( )
A.贵州遵义
B.陕北吴起镇
C.甘肃会宁
D.江西瑞金
5、魏宏运在《中国现代史稿》中写道:“(1927年8月)二十七日拂晓,北伐军主力出动。叶挺独立团浴血奋战,冲过铁桥,突破敌人坚固阵地。其他各路左右配合,敌全线动摇,一片混乱。”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将士奋战的主战场是( )
A.湖南湖北战场
B.江西战场
C.浙江战场
D.中原战场
6、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标志是( )
A.洪秀全病逝
B.湘军围困天京
C.安庆陷落
D.天京陷落
7、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中,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后放火烧毁
B.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组建了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方法练兵
D.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8、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9、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材料中的“兵戎相见”对中国的影响正确的是( )
A.主权完全丧失
B.社会性质改变
C.清政府灭亡
D.白银大量外流
10、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会后中国开始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九大
D.中共十二大
11、下列影视作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事迹。其中,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敌为主题的有
①《地道战》 ②《地雷战》 ③《血战台儿庄》 ④《铁道游击战》 ⑤《长沙保卫战》
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相继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并且可以指定继承人。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B.改良主义与革命主义之争
C.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
13、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毛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里程碑”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根据材料得出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与邻为善周边外交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求同存异
D.全方位外交
15、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
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D.重视发挥农民阶级的作用
16、下图所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A.新旧企业并存发展多元
B.企业主要分布沿江沿海
C.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较快
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
17、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阿沛·阿旺晋美等五名全权代表到达北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汇报土改工作
B.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商议和平解放
D.参与制定宪法
18、下表中我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西藏和平解放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中,在经济、政治两大领域开启近代化进程的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0、这部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这部文件是( )
A.《变法通议》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甲午中日战争中,_____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水师提督_____自杀殉国。
22、近代社会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经济、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根据所学知识,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1)1765年,纺纱工____________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英国机械师____________改良了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人类进入“____________”。
(3)1814年,英国____________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运行成功。从此,人类进入“火车时代”。
(4)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____________的广泛应用为重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____________”。
(5)英国著名生物学家____________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3、【革命先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_________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举_____________的旗帜。
24、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______”的洋务运动;“______”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25、毛泽东率起义部队于1927年10月到达这一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6、___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________年召开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27、1947年夏,刘伯承、(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8、农业科学家_____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药学家_____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9、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英国提出的全部条件,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
30、我军策略:八路军_________利用平型关险要地形,隐蔽设伏。
31、(1)哪一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1860年10月什么国家的军队对北京著名的什么皇家园林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3)1875年,清政府任命谁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4)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
32、从1840—1901年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逐步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时期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
(2)这一时期列强强迫中国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3)在近代,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英雄人物。请举出其中两位代表人物,并写出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世纪中国的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实现“救国之梦”,谁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2)为实现“建国之梦”,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这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
(3)为实现“强国之梦”,邓小平在哪次会议中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4)为实现“我的中国梦”,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恬帐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诗中的“河”是指什么河?开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
(2)该河以哪里为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到哪里?
材料三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3)材料一中“最早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它创立于什么朝代?
材料四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4)材料四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