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清朝雍正皇帝为了把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设立了辅助自己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它是(     

A.军机处

B.议政王大臣

C.南书房

D.东厂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是三大主义的合称,这三大主义是

①民族主义  ②民主主义  ③民权主义  ④民生主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栏目是某校春秋历史社团编排历史剧预拟的各幕幕名。依此判断该“剧本名称”应该是(     

A.技术的革新

B.制度的改良

C.思想的解放

D.救国的探索

4、1898年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其中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 裁撤冗官冗员

B. 开办新式学堂

C. 训练新式军队

D.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5、下图为1949年定稿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红星表示无产阶级领导;齿轮、嘉禾表示工农联盟为基础;四面红旗表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大联合;地图表示1949年的新中国,背景光芒四射。这一设计鲜明的反映出

A.资产阶级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

B.新中国已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

C.中国人民大团结和新型民主特色

D.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

6、“文革”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 )

A. 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B. 阶级斗争形势严峻

C. “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D. 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7、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丁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丁同学

8、清朝皇帝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发表上谕:“总之,(公使)进京一事,万不能允,内地通商,必须消弭。”由此可见,这一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9、在《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的地方是:

A香港岛

B.台湾

C.辽东半岛

D.澎湖列岛

 

10、列强侵华,国人感叹:“天涯何处是神州?”此句最有可能描述的时期是(  

A.鸦片战争时期

B.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C.列强瓜分中国时期

D.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11、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永葆活力,就是有一代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其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13、《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与此有关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国民党的成立

C.伪国民政府的成立

D.新中国的成立

14、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

15、1921年3月,李大钊给河南郑州工人讲课。当时学习的工人姜海世回忆道:李大钊很幽默地说,“工”字下边加个“人”字,连起来就是“天”,工人阶级前途远大。全中国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将来要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好的中国。工人们听了都很高兴。这段回忆说明(  )

A.李大钊建立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B.李大钊向工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C.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D.李大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16、孙中山评价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他评价的是

A.秋收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安庆起义

D.镇南关起义

17、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以下最能体现“民权主义”的一项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8、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的一所著名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军事将领和人才。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4人出自黄埔军校,他们分别是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下列有关黄埔军校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埔军校由中国国民党独自创立

B.周恩来兼任军校总理

C.黄埔军校建在南京

D.黄埔军校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9、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这意味着(     

A.祖国获得了统一

B.各民族实现大团结

C.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西藏自治区成立了

20、如下图是20世纪初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在中国的战争》,图中文字的意思是:“在中国的战争:我们坚定地鞭打他,并忠诚地合作,鞭打,鞭打,耶!”此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________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2、________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3、____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遭拒,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方面:确立了______、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5、下图为21世纪之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签字仪式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影响了世界很多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_______年。

26、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中心:___________主力:___________口号:___________(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27、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标志着_____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一举粉碎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8、填空题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_______

29、1947年夏,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序幕是______

30、根据提示,列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近代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我国近代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发生于哪一年?指出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32、结合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1)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其诞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1935年发生,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是哪一次会议?该会议全力纠正了什么错误?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用一句话概述这条革命道路。

(4)中共共产党全心全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这一结论可从1936年哪一重大事件的解决中得到验证。

33、除孙中山外,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代表3位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拾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制度变革)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思想解放)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应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伟大开端)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3)材料四中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教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4)材料五中的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怎样的转折性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