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关条约》签订 B.公车上书
C.《中外纪闻》创刊 D.强学会独立
2、“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这种“和平方法”指的是( )
A.赎买政策
B.无偿没收
C.合作化
D.公社化
3、他是清末状元,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他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他是( )
A.孙中山 B.张謇 C.梁启超 D.李鸿章
4、历史证明,要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舰
B.科技强军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C.国防现代化需要不断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D.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人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立场的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观点。如果你是生活在美洲的土著人,评价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观点可能是
A.恶魔;带来深重灾难
B.英雄;促进了文明融合
C.航海家;推动了发现“世界”
D.探险家;敢于冒险,发现新大陆
6、《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 经济特区的建立
C.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7、“打下了清王朝的大半江山……领导者内讧,加之清政府的围剿……最终以失败告终。”材料描述的是
A.华尔洋枪队反扑 B.太平天国的兴亡
C.李鸿章淮军围困 D.义和团反帝斗争
8、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的地点在( )
A.上海
B.北京
C.武汉
D.长沙
9、太平天国,设想通过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革纲领是
A.《天条十款》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0、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划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会战是
A. 徐州会战
B. 武汉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11、某学者说:“……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2、小芳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成的卡片含有如下内容:“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如果要给卡片拟一个名称,最合适的是( )
A.民族工作成就 B.外交工作纪实
C.思想文化成果 D.祖国统一大业
13、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人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看报纸、听广播 ④ 三跪九叩之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4、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这批科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 )
①钱学森②孔繁森③王进喜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5、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城。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历史上诞生了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16、年代尺是记录历史的工具。下面年代尺上空白处应填的内容是
A.深化改革
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C.依法治国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7、下表1949-1999年世界各国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
年份 | 1949 | 1959 | 1969 | 1979 | 1989 | 1999 |
数量(个) | 10 | 32 | 50 | 122 | 131 | 161 |
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始终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
B.社会主义国家数量不断增加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 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 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 攻克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
D. 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
19、孙中山说:“我们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这体现了三民主义的
A.民主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族主义
20、有首诗写道:“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共诞生
C. 遵义会议
D. 四渡赤水
21、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2、1927年,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领导革命军发动了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______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3、颁布时间: ______年3月11日。
24、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新中国的国歌——
(2)1950年派兵侵略朝鲜的国家——
(3)香港、澳门是在哪一伟大构想下回归的——
(4)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25、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 _______”的洋务运动;1875年,清政府任命_______为钦差大臣,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
26、1895年4月_________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________》
27、1931年,日本发动的_______(事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8、1951年,______(地点)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1950——1953年的______(事件)战争的伟大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9、______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工作。
30、近代社会不仅在政治制度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经济、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根据所学知识,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1)1765年,纺纱工____________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英国机械师____________改良了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人类进入“____________”。
(3)1814年,英国____________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运行成功。从此,人类进入“火车时代”。
(4)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____________的广泛应用为重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____________”。
(5)英国著名生物学家____________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这一转变,我军才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长征的伟大胜利,在长征极其艰险的条件下,保存和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郑广瑾、方十可《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三 经过毛泽东用中国的语言,用中国的历史文化,注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内容,进行加工、提炼,或者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创造成再创造,产生了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和新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新原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李伟《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转变”的会议名称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的认识。
32、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斗争的主力从开始到后来有何变化?为什么说它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列举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
(2)请从国内、国际两方面来说说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之后,应该有很多感悟,请你谈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该如何去做?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学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上)
材料三:“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1)材料一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带来了怎样的恶果?
(2)材料二反映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3)根据所学知识,“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