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漫画针砭时弊,在一定程度上能提示历史真相。下图为西方人绘制的时事漫画《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该漫画讽刺了

A.《南京条约》签订 B.《资政新篇》颁布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2、如果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

A. 走进近代社会   B. 揭开殖民帷幕

C. 开启民主进程   D. 构建文化殿堂

3、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A.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C. 成立了中华民国

D.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4、我国第一艘交接入列、装备海军的航空母舰是

A.武汉舰

B.海南舰

C.大连舰

D.辽宁舰

5、1924-1925年,苏联从私人工人企业共收直接税2.9亿卢布,占全国直接税近一半。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B.新经济政策效果明显

C.已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D.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结果

6、陈独秀在其《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把向西方学习分为“学术”、“政治”、“伦理”三个阶段的觉悟。下列言论属于“伦理的觉悟”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7、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 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 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 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 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8、2008年中国在哪里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A.上海

B.香港

C.北京

D.南京

9、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A. 李鸿章、张之洞   B. 奕䜣、曾国藩

C. 康有为、梁启超   D. 陈独秀、李大钊

 

10、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它是(  

A.瓦良格号

B.大连舰

C.青岛舰

D.辽宁舰

11、关于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的

B.公私合营是国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一项创举

C.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2015年10月3日,国家文物局专家基本确认,在黄海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北洋舰队的致远舰。全舰官兵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当时致远舰的管带是

A. 左宝贵

B. 邓世昌

C. 丁汝昌

D. 叶志超

13、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中,都具有的内容是(  )

A.割地 B.赔款

C.开设工厂 D.开放通商口岸

14、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众志成城,科学防控,基本控制了疫情的扩散。中国积极参加全球疫情防控,截至至2020年4月12日,中国已向14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这体现了中国( )

A.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坚持“一带一路”建设

C.推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赋诗一首送给蒋介石“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主要是指

A. 华东地区   B. 华北地区   C. 平津地区   D. 东北地区

16、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的乡下来到上海,他为眼前崭新的社会风俗感到奇怪。他不可能看到

A. 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 轮船往来于黄埔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

C. 《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

D. 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

17、下侧新闻旧照片反映的史实标志着

A.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各民族实现了了共同繁荣发展

C.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D.祖国统一大业胜利完成

18、歌曲具有时代特征。下列歌词中与其他三组反映的主题不同的是

A.青纱帐里,游记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B.我们是善战的前卫,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C.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喊,炊断粮。草地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D.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1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壮心”指的是(     

A.统一全国

B.消灭吴国

C.消灭蜀国

D.自立为王

20、山西阳泉农民刘宗水在1981年10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消灭了地主阶级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_年,在同盟会推动下武昌起义获得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宜布独立,历史上称之为________

22、根据信息提示,写出下列答案。

(1)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技发展计划——

(3)万隆会议提出的外交方针——

(4)对少数民族居住地方的管理方法——

(5)九年义务教育是哪一发展战略的奠基工程——

23、辛亥革命的枪声首先在_________(地点)打响,中华民国在______(地点)成立。

24、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________;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________

25、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________”,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1928年年底,张作霖的儿子________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26、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的事件是 ______

27、会议内容:(1)_______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2)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3)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28、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

工农红军改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见92页

29、________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________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0、190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为了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分反抗外来侵略、球亡图存的抗争史,中华民族日渐觉醒,逐渐凝聚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并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时间轴。

材料二: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摘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

——摘自《人民日报》

问题:

(1)材料一中记述了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哪些阶层(阶级)领导中国人民并进行了反抗斗争?简述其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促成“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出现的?“国民革命运动”取得怎样的成果?

(3)材料三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绩”的政治主体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何认识?

32、中国近代史上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该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2)《马关条约》签订于哪次战争?马关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3)《辛丑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影响是什么?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与哪一场战争有关?

(2)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体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哪一成就?

(4)1976年10月,一举粉碎了哪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5)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请问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座城市?

(6)1987年,哪次会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材料一: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1)材料一中的图片记录了长征的经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2)材料二诗歌的作者是谁?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和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10月21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你是怎样认识长征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什么精神?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