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这里“和平方法”指的是实行( )
A.股份制
B.国家收购
C.没收政策
D.和平赎买
2、火花(火柴商标纸)是时代的缩影。下图火花反映的时代意义是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C.民族革命,曙光普照
D.时光荏苒,日新月异
3、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性质是( )
A.经济革命运动
B.学术创新运动
C.政治变革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4、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大约有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农民的这些变化得益于( )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B.完成土地改革
C.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D.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5、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这突出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
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讨袁檄文》
7、主张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先进知识分子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陈独秀
D.孙中山
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选项中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
C.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西安事变——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9、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严重摧残他们的体质。
B.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C.清政府利用鸦片走私赚取了巨额利润
D.鸦片输入导致清政府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10、“6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11、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勇于担当的民族。1839年主持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左宗棠
D.陈化成
12、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共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人以上。
A.20万 B.25万
C.30万 D.35万
13、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的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4、《古田会议决议》提出要“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表明古田会议确立的建党建军原则是( )
A.武装斗争、消灭敌人
B.壮大力量、分田分地
C.宣传思想、建设组织
D.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15、有学者认为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开展学习西方的自救运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些洋务派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洋务派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理解正确的是( )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16、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朝野上下强烈呼吁整饬海防。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办海防,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洋务运动建成的海军中,规模最大的是( )
A.福建舰队
B.广东舰队
C.北洋舰队
D.南洋舰队
17、台湾在历史上共有三次与祖国母亲分离,两大回归。导致台湾与祖国第二次分离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目的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C.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D.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9、下列企业中,不属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汉阳铁厂
20、“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材料反映了同盟会成立的( )
A.背景
B.纲领
C.影响
D.性质
21、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________》,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斗争,创造了“________”局面。
(3)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________》。
22、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标志意义的事件。根据提供的相关信息写出相关的事件。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
(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_______。
(3)文化大革命开始标志_______。
23、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 ; 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衡阳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中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 。
24、民国元年是公元_______年。
25、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从中获得了________,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6、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将____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__________”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7、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民族同仇敌忾,顽强抗争,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英雄人物,请把他们的姓名分别填在相关事件后的横线上:
(1)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禁烟英雄是___________;
(2)坚守虎门炮台,壮烈殉国的广东水师提督是___________;
(3)年逾六旬,却“亲自舆榇”出关,收复新疆的陕甘总督是___________;
(4)1894年,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的清军将领是___________;
(5)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号管带是___________。
28、1945年4月,中共第_____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政策路线, 并决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___________作为全党一切工作指针。
29、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诏书,宣布实行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________
30、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纲领性文件《________》;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写成《________》,提出向西方学习等一系列主张。
3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设计了如图的年代尺,请你仔细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1)在时间点A,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该事件对中国历史有何重大影响?
(2)北京在时间点B遭遇了哪场浩劫?除此之外,北京还在哪场战争中遭受浩劫?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时间点C发生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中国近代史发生了诸多和时间点A类似的事件,最终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5)中国近代化探索有哪些重大事件?
32、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设计一个宣传板来纪念长征。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展板名称】
(1)请为这个展板确定一个名称。
【展板内容】
(2)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3)不屈的河流:请写出长征中经过的重要河流两例。
(4)伟大的人物:1935年1月,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5)难忘的事件:长征结束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现实意义】
(6)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哪些精神?
33、两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哪两种不同的政治格局?说说两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战役,各举一例。
(2)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2点)两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3)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应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34、农业、农村、农民是党和国家始终关心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场运动的宗旨是提高产量、防止富裕农民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以及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这种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摘自《复兴之路》(中)
(1)材料一图中"改革"依据的是哪一部法律?这次"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 2000多年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这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图中的这张"生死契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后来形成了一项关于农村改革的什么制度?
(4)材料三中两段凤阳花鼓词,道出了改革开放前后凤阳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改革对我国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