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下列历史事件与此有关的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2、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

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

3、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4、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旗帜,它包括

①民族主义

②民权主义

③民生主义

④民主主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如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O

4

0

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6、2017年5月5日,凝聚着国人梦想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天空中终于有了属于中国人的大型喷气式客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产生于(  )

A. 改革开放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十年探索时期

7、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与这一过程直接相关的事件有

①《马关条约》签订

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

④渡江战役胜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期,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张家口 B.北平 C.徐州 D.沈阳

9、下面三幅图片表达的共同主题包括(     

①科技强军       ②维护主权       ③西部开发       ④祖国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戊戍变法中创办的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太学

D.儒学

11、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这样一段话“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这评价的是

A. 日本出兵朝鲜   B.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C. 日本海军与北洋舰队黄海激战   D. 日本在旅顺大肆屠杀

12、禁毒知识:6月27日是“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日”。林则徐在中国近代史上被誉为“禁毒第一人”,他在广东虎门销毁的毒品是( )

A. 摇头丸   B. 冰毒   C. 鸦片   D. 可卡因

13、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这次运动是一次

A.农民阶级的爱国运动

B.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C.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运动

14、他创建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并在《章程》中最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先河。这位历史人物是(   )

A.康有为 B.孙中山 C.陈独秀 D.李大钊

15、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打倒一切,造反有理”  ③“以钢为纲”  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①③②

 

16、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17、下列是发生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一些大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

②创办万木草堂

③戊戌政变

④颁布《定国是诏》

A. ①②④③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①②③④

18、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9、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哪一斗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A.广州起义

B.广西起义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

20、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将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957年建成的 ______,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连接了长江两岸。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2、揭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____________

23、1956年,我国对农业采取_____________形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____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

 

24、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______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5、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 ______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克服1959-1961年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______,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26、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7、“文革”中,在林彪、江青等人诬陷下,________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开除出党,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28、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西________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________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9、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纲领性文件《________》;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写成《________》,提出向西方学习等一系列主张。

30、请列举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主要的军阀派系和代表人物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上李鸿章书》

(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的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1911年间院的演说》

(2)材料二中,孙中山救国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为了“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早年做了哪些努力(至少列举两点)?

3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建立了哪三支舰队?

(2)1966年组建的第二炮兵部队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它在2015年更名为什么?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

33、2021年是许多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这些事件值得我们纪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70年前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历史事件。60年前,为克服国民经济困难局面,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提出的方针是什么?

(2)写出50年前中国在国防领域取得的成就一例。

(3)40年前哪一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顺利完成。

(4)写出30年前成立的推进两岸经济交流的民间团体名称。20年前哪一历史事件开辟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

(5)2021年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纵观百年史,结合所见、所听、所学,谈谈你的感受。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央广网南京2017年9月21日消息,2017年海峡两岸中秋灯会20日晚在“中国第一水乡”江苏昆山周庄古镇亮灯。近千位两岸嘉宾齐聚一堂,共同品味两岸文化精粹,共叙手足深情,以此纪念海峡两岸打破长期隔绝状态,恢复民间交流交往30周年。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  是什么政策的成功运用?

(2)联系材料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一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梦想,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