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占全国农户57%以上,仅占有农村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的是贫农和( )
A.富农
B.雇农
C.地主
D.大资产阶级
2、解读下列内容,最合适的主题名称应是( )
成立兴中会,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发动武起义,发展革命组织,宣传革命思想 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 |
A.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B.革命领导人孙中山
C.革命派代表孙中山
D.革命的先驱孙中山
3、习近平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早在1979年广东省就提出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设置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现实,“划出的一些地方”就是后来的( )
A.特别行政区
B.经济特区
C.民族自治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4、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A. 《虎门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
5、近年,海南省博物馆开辟了黎锦技艺展示区;五指山、保亭等相继产组建了黎锦技,艺传承村;陵水民族中学等11所学校开设黎锦课堂。这些举措主要反映了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经济发展
B.历史文化
C.宗教信仰
D.区域自治
6、十年“文革“的十年是指( )
A.1949-1959年
B.1953-1963年
C.1956-1966年
D.1966-1976年
7、孙中山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将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世界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殖民强盗是( )
A.英军
B.英法联军
C.美俄联军
D.八国联军
9、对下列年代尺的解读中,最准确的是
A.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进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过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10、下图反映了我国近现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外部因素是( )
A.辛亥革命推动
B.列强放松侵略
C.西方国家援助
D.国际环境稳定
1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其基本内涵是( )
A.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B.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辛福
12、一位美国学者写道:“(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佩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抗日战争
B.人民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战争
D.“两弹一星”
13、当代历史学家费正清写到:“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1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的资源被掠夺
B.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
C.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D.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15、以下时间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开展土地革命的艰难历程
B.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步胜利的历程
C.领导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历程
D.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16、“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改革开放”等口号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C.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D.社会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
17、学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④社会陈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假如你到广州研学,探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应该去( )
A.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B.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旧址
C.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19、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处的战败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中日甲午战争
20、1955年,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的人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21、1957年,______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78年,安徽风阳______农民实行了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2、____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1923年2月,____举行的大罢工将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23、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会议把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实现了空前的团结。
24、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的实验;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___________—东方红一号。从1964 -1970年“___________”的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25、(题文)填空题。
(1)1926年,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其北伐的对象是____、孙传芳和_______。
(2)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_____。
(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一年后,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______胜利结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
2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形成了________制度,该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7、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召开。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________秘密召开的。
28、“九十年代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引自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
⑴.材料中这场“革命”指____________ 革命。“先生”是____________ 。
⑵.“先生”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中国民主革命所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A.组建了革命团体____________ 。
B.在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政党____________ 。
C.在机关报《民报》上阐发的革命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 。
D. ____________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⑶.有人认为“这场革命使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第一次剧变”,原因是____________。
⑷.这场革命失败的一面是___________ 。
29、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___。
30、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____—1895年。
3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2、问答题
(1)请你列举在沿海地区出现的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有哪些(每项至少列举二项)?
(2)从香港、澳门“回归”到“繁荣”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实行的哪一基本方针的正确性?此方针内容是什么?这一方针最初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3)香港、澳门回归有何意义?
3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列举两例“一五”计划期间新建的公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34、为迎接2022年国庆节的到来,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小组:读图学史
材料一:
第二小组:材料证史
材料二: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景象。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其中蛇口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500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作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听说深圳的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说明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材料三:中国入世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艰难的过程,在我之前的几任部长,之所以谈判不成功,并不是因为谈判技巧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中国的开放程度不够。我国从1986年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一直谈到1992年没有任何进展,为什么?人家就问你一句话:你究竟是搞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当时情况下没有人能、也没有人敢回答这个问题。一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入世谈判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因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与WTO接轨。
——摘编自《从昌黎农家走出的平民部长——访原国家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
第三小组:访谈寻史
访谈主题 | “我”与改革开放;“我”看改革开放 |
访谈目的. | 了解改革开放给个人家庭带来的具体变化,如衣食住行等;①_ |
访谈对象 | 小张同学的奶奶(69岁) |
访谈准备 | 确定访谈时间、地点;设计访谈问题;进行小组分工。附:访谈问题 访谈问题①:②_ 访谈问题②:③ |
访谈实施 | 按照访谈计划和组内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访谈任务,并做好访谈记录 |
访谈总结 | ④-------------;完成访谈报告 |
(1)据材料一,阐述图⑤和图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深圳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推动中国入世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
(4)结合所学,将第三小组表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