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春新民大街沿线的旧址建筑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侵略东北的见证。日本在长春的罪行始于其发动的哪一侵华事变(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皖南事变
D.华北事变
2、2015年6月,《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在福建博物馆举行。与该展览主题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收复新疆
3、如下是某老师在讲授某课时使用的两幅图片,匹配此内容最恰当的诗句是( )
斗地主 分土地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洗尽百年耻与辱,一统河山天下匡
C.盛教冰魂常显玉,少云火魄永留光
D.耕者有田土改分,沧桑自此换容新
4、历史兴趣小组组织有关“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收录的历史人物不包括
A.彭德怀
B.黄继光
C.雷锋
D.邱少云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
A.外国军舰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
B.中国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C.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劫掠圆明园
D.沙俄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领土
6、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中国的人口越来越多
C.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的恶果
D.新中国政权当时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
7、建国初期,捍卫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保卫了国家独立,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事件是( )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抗美援朝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
8、如下图所示这部作品创作的重要背景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落后,国人要更多地了解世界
C.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重,增强海军实力刻不容缓
D.洋务运动兴起,学习外国历史、地理知识成为时尚
9、某校艺术节举办一场“传唱20世纪30年代歌曲”的合唱比赛,请问下列哪一项符合传唱歌曲的主题( )
A.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B.追求民主科学
C.抗日救亡
D.伤感怀旧
10、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其伟大意义在于( )
A.打败了美帝野心狼
B.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C.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维护了国家统一
11、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A.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实现农业合作化
C.掀起“大跃进” D.完成土地改革
12、解放战争时期,民间流传的一首歌唱道:“好比一把剑,直插在蒋介石的心里面。”歌里唱的“一把剑”的含义是指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3、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文章指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4、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
A. 华兴会 B. 兴中会 C. 强学会 D. 同盟会
15、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 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 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 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新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
B.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16、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解除这些困扰的是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邓小平南方谈话
17、以下是某地博物馆收藏的某报刊上登载的漫画作品,,它们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开始出现于(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末
18、2021年5月22日,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爷爷离我们而去,他的一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A.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B.参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D.参与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9、从义和团运动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得出的相同教训是
A.盲目排外只能招致外国侵略加剧
B.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不能取得革命胜利
C.城市中心论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D.社会主义不适应中国国情
20、从“自治区”“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相关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一国两制”
2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______》,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中,下令用自己的军舰撞击日舰最后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______。
22、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荣辱,请写出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史实:
①1860年,英法联军推毁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________
②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的反帝爱国运动:________
③1919年,发源于北京的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________
④1935年,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的爱国救亡运动:________
⑤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________
⑥1949年初,华北全境基本基本解放的战役:________
23、背景:________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________。国民政府迁往________,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
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________万人以上。
24、中国近代史开始于______年;辛亥革命首义胜利是在______年。
25、1840年6月,_______爆发,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法国签订《_______》,通过条约,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26、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的标志是(___)
27、以学生为主力,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事件是_______,此事件距今年(2020年)_______ 周年。
28、______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是 ______ 。
29、秦朝修筑了西起__________,东到_________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30、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以_____________为代国歌,采用______纪年。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拒签和约”是……的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坚决斗争。天津、陕北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民族运动”的情况?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材料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2)材料三反映了这场民族运动怎样的性质?
(3)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向当时的学生们学习什么?
材料四:(如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示意图:
(4)读图,指出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在什么地方建立的?建立者是谁?
(5)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
材料五: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6)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材料四中的“数字”:从“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到90年后的今天中共党员8000多万,这一数据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32、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如何?为此,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发展有何作用?(针对一条措施回答即可)
33、简述农业合作化的三个阶段。三大改造的完成有哪些历史意义?在三大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
34、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华民族在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中国往何处去”的问题,中国的先进人士将目光转向西方,向他们学习,开始了近代化的艰辛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四:20世纪初,在文化领域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封建思想文化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材料一是李鸿章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把梁启超的主张付诸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
(3)材料三所说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一“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指的是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的两面旗帜分别是什么?
(5)结合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