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的题词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底座上十幅浮雕反映的史实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
A.标志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由此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3、CCTV综合频道从2011年5月下旬开始播出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该剧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江西等南方各省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是( )
A.清政府反动统治
B.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C.日本侵略者
D.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4、就社会转型而言,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下表是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著作的汇总表(部分)。这说明李大钊( )
著作名称 | 发表时间及报刊名称 |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
《俄国革命与文学家》 |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
《庶民的胜利》 |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
A.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B.推动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涨
C.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
D.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6、如果以“追寻民主共和主义”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中不适合选取的是( )
A.公车上书的开始
B.同盟会的成立
C.三民主义的提出
D.中华民国的建立
7、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 )中提及的?
A. 《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南京条约》 D.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8、某外国男子生于1821年。40岁时,他的农奴身份被国家统一取消,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并自己出钱购买了一块“份地”。使他身份发生改变的事件是
A.海地独立
B.美国内战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1861年改革
9、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 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10、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18年,张某在《新青年》上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
B.1916年,赵某参加同事的新式婚礼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知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0年,李某参加了清王朝举办的科举考试
11、下列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残酷剥削
②西方列强的侵略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④自然灾害的严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纽约《先驱论坛报》赞扬道:“华军之胜利,即为同盟国之胜利,并使民主集团认识此次之胜利,为最合时机,且确信全球抵抗侵略之战争,为一不可分性之整个战争,湘北之大捷,其重要性最低限度可媲美英军在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之胜利。”材料中的“华军之胜利”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3、孙中山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反对的是( )
A.张作霖 B.袁世凯 C.冯国璋 D.段祺瑞
14、19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19世纪末作为“中国之巨祸”的那场战争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为使课堂内容生动丰富,老师要求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后,都有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互相推荐影视作品。学习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后,他们推荐的下列四部作品有错误的是
A.《重庆谈判》
B.《大决战》
C.《渡江侦察记》
D.《西安事变》
16、下列连环画中能够体现红军长征途中跳出敌人重重包围的是( )
A. B.
C. D.
17、“在1950一1952年间,总产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1952年增幅最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秩序的建立以及贸易和交通运输的恢复。”这里建立的“政治秩序”指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完成
18、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1988年进入改革宏伟蓝图的海南岛属于(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19、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
A.《辛丑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改订条约》
20、红色旅游是青少年革命教育的方式之一。某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共一大的旧址,应选择 ( )
A.南昌
B.遵义
C.上海
D.延安
21、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______”;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实行变法,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_”
22、________年是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于1925年在北京逝世。按照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1925年应该是民国________年。
23、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24、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A. 金田起义 B. 永安建制 C. 定都天京 D. 天京事变
25、1990年,习近平曾创作一首词:“……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该词追思的“好官”是______。同时期曾经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铁人______。
26、近代中国文化教育
(1)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_________
(2)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_________
(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_________
(4)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_________
27、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信息。
(1)使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是____
(2)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____
(3)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____
(4)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依据的文件是____
28、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____
29、_______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30、“进出农田不计程,此身只为米粮生。呕心沥血研新种,稻量翻番世界惊!”这篇悼词悼念的的应是( )
31、想一想:解放战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32、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3、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正在以“国共关系及其历史启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现在请你也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吧:
(1)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哪一年实现的?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2)两党第一次合作以后,为培养革命骨干,进行了什么重大活动?有什么意义?
(3)1926年—1927年,国共两党又联手进行了什么重大军事活动?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在哪一历史时期?哪一事件揭开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序幕?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的最重大成果是什么?
(5)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分裂,这两次分裂造成了什么相同的后果?
(6)通过以上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法律,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法律”的是什么?在这场运动中哪一群体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材料二所述改革使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主义改造”还包括对另外哪两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材料三中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创了哪一制度的先河?
(4)以上土地政策的调整,给我们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