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     

A.瑞金

B.南京

C.延安

D.重庆

2、近代中国每次外交失败都会引起社会巨大变革。如表中“失败”和“变革”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失败

变革

A

英法联军侵华中国战败

洋务运动

B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百日堆新

C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

义和团运动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战败

五四运动

A.A

B.B

C.C

D.D

3、清末郑观应写的一首诗:“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这首诗描述事件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丁汝昌

B.邓世昌

C.左宝贵

D.叶志超

4、迫使清政府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5、刘伯承曾回忆他指挥的一次军事行动时说到,“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军事行动标志着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C.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D.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6、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A.主权归属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经济政策不同

D.外交方针不同

7、提出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指明了战后奋斗方向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中共一大

C.国民党一大

D.中共七大

8、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是:(   )

A. 东北 B. 长江流域 C. 两广、云南 D. 山东

9、63年前,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从歌词中你了解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主要原因是(  )

A. 干预朝鲜内战   B. 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英勇

C. 保家卫国   D. 因为朝鲜是中国的友邻

10、1992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出现的新局面是( )

①建立企业员工工会组织 ②首次实行政企分开 ③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④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1、史学界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失败论”,一种是“成功论”。持“成功论”学者的依据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的传播

④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12、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后来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改造中依照这一设想,实行了以下那一政策(     

A.农业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赎买政策

D.国有改革

13、在朝鲜战争中,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表现出强烈集体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是( )

A. 黄继光   B. 董存瑞   C. 罗盛教   D. 邱少云

14、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 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师夷长技、自强 B.民主、科学、新青年

C.民族、民权、民生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5、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和都城是()

A. 李自成、西安

B. 朱元璋、北京

C. 洪秀全、天京

D. 奕山、广州

17、李鸿章的《议复梅启照条陈折》:“夫欲自强必先裕;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为此,李鸿章创办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福州船政局 D.轮船招商局

18、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列措施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A.农业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五年计划

D.对私营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

1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下列举措中,推动了西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①和平解放西藏  ②修建了青藏铁路  ③建立了经济特区  ④实施西部大开发展战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2022年,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讲述了将士们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将士们”属于(     

A.中国国民革命军

B.中国抗日义勇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_____1894年率致远舰船员于黄海海战力战日本联合舰队,终壮烈殉国。

22、下图是______创建于_____   

23、依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1927,毛泽东在汉口召开的   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3)   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4、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 问题的大讨论。这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只有_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5、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下,______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

26、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甲午战争黄海战役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___

27、1927年,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领导革命军发动了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______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8、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在上甘岭战役中, ______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______ 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以身作则,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29、1927年,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领导革命军发动了_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0、1924年1月,在____的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____的正式建立。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新中国成立后最初20多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建设过程中遭受了哪些曲折?为以后的建设积累了哪些经验教训?

32、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讲述的是1997年______________ ,百年的游子终回祖国怀抱。

(2)图二反映的是历史事件是1951年_____________ 。至此,中国大陆全部解放。

(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 。

(4)图四是1971年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开怀大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5)图五的石柱上刻有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此法典是《____》。

 

33、下列图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名称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与“周恩来”、“开始创建革命军队”相关的起义名称。

(2)写出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实施的土地政策。

(3)“工农红军”召开了哪次会议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

(4)哪一战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写出20世纪40年代牺牲的八路军将领一位。

(5)写出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哪一事件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6)在当今的时代,你认为走向强大的中国军队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应扮演何种角色?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内容,写出这场战争的名称。

(2)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 “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3)材料二中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4)晚清政府寻求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请简要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数大臣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6)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7)依据材料三,说出康有为认为强国的具体主张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