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初二某同学收集了以下歌词,其中与③有关的是(     

天下雄,丈夫称战功;天下乐,英雄破列国。幸诸君,发愤起义兵;享共和,全仗铁与血。彼满清,誓不愿共和;假议和,狡猾真恶毒。你看他,美国华盛顿;血战后,终脱英束缚。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A.茅盾

B.曹禺

C.冼星海

D.聂耳

2、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部门是

A.农业

B.重工业

C.手工业

D.轻工业

3、“......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首诗词称颂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A.袁隆平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4、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继续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不包括

A. 创办《时务报》等报刊,宣传维新思想

B. 组织学会,宣传变法

C. 发表《变法通议》,强调“变亦变,不变亦变”

D. 组织反清起义

5、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下图建筑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中华民国成立

6、1954年3月至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以及各大行政区,各省市的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等组织了各方面人士八千余人参加讨论宪法草案初稿,并提出 修改意见5 900多条。可见,宪法的制定

A.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B.需由政协会议审议通过

C.体现工业化的客观需求

D.体现了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

7、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林则徐

B.叶志超

C.邓世昌

D.聂士成

8、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救国图存运动。下列内容属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相同点的是( )

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C.兴办新式学堂

D.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

A. 七七事变后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C. 九一八事变后

D. 南京大屠杀后

10、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前3年海外华人捐献的物资就已超过3000批,平均每个月100批左右,捐献的物资折合国币共计3.5亿元之多。材料说明

A.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B.海外华人彻底解决物资短缺问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海外华人积极支持中国抗日战争

11、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创办轮船招商局

12、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革命党人是

A. 邹容

B. 蔡元培

C. 宋教仁

D. 黄兴

13、尼罗河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也孕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古国——(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中国

14、下列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表明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

D.清政府“招抚”政策的影响

15、鲁迅有一篇文章叫《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你知道这种称呼在中国的普及应该是在( )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后

C. 新中国成立后   D. 中华民国时期

16、辛亥革命是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里“丰碑”的含义是指

A.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17、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社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8、如图是某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据此判断,他教学内容的主题应该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200多年前,从一个岛国开始,曾经发生过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启这场“革命”的发明是(       

A.珍妮机

B.燕汽机

C.火车

D.汽车

20、“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_____________(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22、戊戌变法时期,_____、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领导的_____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3、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初二某班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帮助完成图中配制的解说词。

24、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____,这场战役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25、1839年6月3日_________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__________海滩当众销毁。

26、下图是经济特区示意图,在图中相应方框内填入下列城市对应的字母代码。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27、填空题:随着   的完成,全国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28、1940年,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在______的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史称“百团大战”;______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请你穿越时空亲眼见证我国时代的变迁。

(1)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且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3)1966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战略导弹部队,装备地对地战略导弹,其主要任务是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的法律是

30、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皖系这三大派系。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不同阶段的口号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3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何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当前有哪些因素威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33、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面旗帜下阔步前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走进新时代。

(伟大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我党执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首先在哪实施?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经济特区,其中,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

(4)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哪一国际组织?

(共同繁荣)

(5)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哪一政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科技飞跃)

(6)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7)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的名字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10)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有何感悟?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材料二: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1919年3月蔡元培致《公言报》函

材料三:大学是否应该开放女禁,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蔡元培、胡适等人都赞成大学开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积极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辛亥革命,它有何历史贡献?如何理解“革命尚未成功”这句话?

(2)根据材料二,蔡元培任职期间,北京大学的办学思想是什么?同时,材料三反映新文化运动提倡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为了“拥护这两位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它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这场运动中,与陈独秀并肩战斗的主要战友还有谁?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层面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给我国的发展提供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