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同学绘制了这样的年代尺,他正在学习的主题是
A.改革开放
B.一国两制
C.西部大开发
D.外交工作
2、下图是新编《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的目录,根据内容判断其单元主题应是
A.近代化的探索
B.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说:“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国民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抗战
C.国民党开始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
D.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4、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的地方……”。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 )
A.彻底反帝反封建
B.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D.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5、建国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②③
D. ④②③①
6、“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 禁烟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戊戌变法
7、“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扬了( )
A. 新中国土地改革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设置深圳等经济特区 D. 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搜集资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同学搜集整理了关于抗美援朝史实的相关图片,下列哪些伟大精神是这一史实的体现
①爱国主义 ②革命英雄主义 ③革命乐观主义与忠诚 ④国际主义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某同学在做某试卷“学以致用”一题时,为自己的历史小论文列了如下要点大纲。你认为最适合该大纲的论文题目是( )
领导东北抗日联军……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领导百团大战…… 发动大生产运动…… 召开中共七大…… |
A.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
C.民族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D.敌后抗日根据场地始终是抗日前线
10、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主义
B.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C.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D.太平天国没有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11、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A.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B.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D. 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耻辱史,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虎门条约》
1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需学会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评价”。“历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851年,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B.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C.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割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4、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目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军队的声威。”材料中的“这次战役”指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津战役
15、下列表格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个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叙述正确的是(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 )
年份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趋于零 |
A.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16、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万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200万人。其主要背景是( )
A.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
B.黄埔军校的建立
C.北伐的胜利进军
D.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7、“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水岭”指的是( )
A.创办京师同文馆
B.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C.废除八股文
D.创办京师大学堂
18、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咸丰十年,伴随着圆明园的大火,清政府接受了侵略者的条件,被迫割让了( )
A.天津
B.香港岛
C.台湾全岛
D.九龙司地区
20、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近代史,现代史等历史阶段的划分应是以该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为标准。据此,下列可以作为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的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新中国成立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_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22、1919年,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一系列的正当要求遭到拒绝后,引发了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这次运动的洗礼,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
2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____)秘密召开。
2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梦想是有起点的。
(1)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 运动的爆发。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的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26、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______(人),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______(人)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7、到__________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______这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28、(1)观察《红军长征路线图》,将下列事件或地点的中文名称填入图中对应方框。
A.长征史上生死牧关的转折点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
(2)据图指出,红军长征行军路线的特点。
29、在1956年~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其中代表有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党的好干部兰考县县委书记_______。
30、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__,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它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哪一制度的正式确立?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内意义。
3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战略转移,这一“战略转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战略转移最终胜利结束的意义是什么?
(2)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
(3)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百年的国耻,今年(2020年)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33、(1)列举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
(2)列举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组织的大规模会战(至少3个)。
(3)列举日本投降的原因。
(4)列举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及领导人。
34、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处遗迹留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 如下图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
(2)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哪次惨痛的遭遇?造成这一惨痛遭遇的侵略者是谁?(2分
(3)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中所说的地方在北京的哪条胡同?根据条款,列强在这条胡同里取得了哪些特权?
(4)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