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史上,一批批先进知识分子为探索民族救亡图存之路而不懈努力。下列对其介绍正确的是
A.严复——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者
B.陈天华——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C.康有为——“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D.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2、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A.农村经济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是在( )
A. 甲午战争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4、下图是近代中国漫画家张漾兮1945年发表的漫画《小距离》,据此可知作者
A.讽刺了民主党派的和平迷梦
B.赞赏了蒋介石团结抗日的努力
C.谴责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D.揭露了国民党假和谈的真面目
5、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并没有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发展,主要是因为( )
A. 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B. 大跃进运动
C. 四人帮的努力 D. 其他国家的帮助
6、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的伟大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站起来追梦开始于(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
7、《国际联盟 》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毒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立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
A.道光帝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关天培
8、“北大营两侧,暴虐的中国军队破坏我南满铁路,同我守备队发生冲突。”以电报中这一伪造的情节为借口,日本发动了(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9、以下是某同学搜集到的辛亥革命前后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
①大总统誓词 ②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 ③《民报》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10、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是:(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9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强化了大总统的权力
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C.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度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
1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则是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3、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开始,到大片船只结束”,“大片船只”指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4、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昭令。内容不包括( )
A.裁撤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D.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15、下列所述中国人民的抗争,既有反侵略又有反封建性质的是
A.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人民的抗争
D.邓世昌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
16、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是
A.华尔
B.西摩尔
C.瓦德西
D.阿古柏
17、在古代有一个人,他不出国,就能游览整个地中海沿岸各地的风光。你认为他生活在下列哪一个国家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雅典 D.古代埃及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最早确立于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下表中,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最终告别贫困的原因是( )
凤阳县农业生产统计表
年份 | 产粮量 |
1980年 | 产粮 5.02亿千克 |
1981年 | 产粮 6.70亿千克 |
1982年 | 产粮 7.15亿千克 |
A.实行土地改革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有
①青藏公路②大庆油田③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④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如下图人物是____,他领导了____,开始的标志是____。____年,转折点是____。
22、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即按照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23、1927年4月18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
24、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1)清政府被迫签订 《 》,从此对外闭关锁国的局面结束。
(2)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3)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 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5、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为自强求富开展的自救运动是________;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________”。
26、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4)“一国两制”构想首次成功实践的地区
27、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的口号是______、______。
28、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_____为代表,掀起了洋务运动,这场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的产生。
29、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_______,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2年2月,美国总统_____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0、_______________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______________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1、实现与维护国家统一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如下问题。
问题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1)说出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问题二:祖国统一大业的迈进
(2)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此法案反映出我国在统一的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最初构想是谁提出的?
(3)在此政策指导下,我们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地区的回归问题?
(4)这两个地区的回归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三:推进和平统一大业
(5)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请说出“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什么?
问题四:感悟提升
(6)请结合上面问题的学习,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32、某同学在学习完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某一阶段历史后,总结了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请结合这条线索回答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宪法保障”是指哪部法律文献?
(2)“制度建立”是指什么制度?“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良好开端”与哪一事件相关?发生在哪一年?
(4)请你为以上探究的问题概括出一个主题。
33、简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内容。
34、阅读材料
1860年10月18日,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一天。英军第一师接到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的命令,决定给中国皇帝一个永久的“教训”实现了“万达里斯姆式的罪行”(意指毁坏文化艺术的行为)。这是中华民族永久的历史耻辱。
(图片呈现中的历史)
(1)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上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文学述说中的历史)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2)这把“火”燃烧在哪次战争中?中国会遭到如此劫难的内因是什么?
(演讲词中的历史)
在“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演讲赛上,李华悲愤地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大肆烧杀抢掠,致使城内尸积数里,大量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洋人的朝廷’…”
(3)材料中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哪一条款充分表明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4)中国近代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罪行罄竹难书,他们屡屡得逞,再次说明了什么道理?
(漫画中的历史)
如下图是1910年上海出版的《神州五日画报》上的一幅漫画。作品描绘一名枯瘦如柴的穷苦老百姓,身上背着一个大包袱,上面写着“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字样;包袱上面还站着一个清朝高级官员
(5)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一次是多少?这幅漫画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