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胜利
2、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伟大的转折》讲述了毛泽东等革命元勋在红军长征 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中央红军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使红军重出生天的故事。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 要求清政府赔偿鸦片的损失 B. 开辟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C. 为了向中国输出资本 D. 要求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4、1949年召开的,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C.中国八大
D.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1910-1911年,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流行性鼠疫。政府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消灭了疫情,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当时,正值( )
A.各路军阀割据混战之时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C.清朝统治即将结束之际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
6、19世纪60年代在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其中说:“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指的是( )
A.禁烟运动的军民
B.义和团运动的将士
C.甲午战争的清军
D.英勇斗争的太平军
7、他廿做无名英堆,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兰考治沙而呕心沥血,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A.
B.
C.
D.
8、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要努力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中国军队必须坚持的战略是( )
A.西部大开发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
C.科技强军战略
D.科教兴国战略
9、2017年初,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反映出
A.历史认知具有主观性
B.史学研究成果推动认知的转变
C.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D.历史概念在不同时代表述不同
10、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之中,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如今己成为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军旗升起的地方”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中共一大召开
C.黄埔军校建立 D.八一南昌起义
11、小明的爸爸说:“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五碗饭,你现在却连两碗都吃不了。”小明辩解道:“我吃了很多肉、鱼、菜,还喝了牛奶,奶奶说您那时几乎没有这些吃的!”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
A. 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 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 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D.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2、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就社会转型而言,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13、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他学习的主题是
A.侵略与沉沦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沉沦与抗争
14、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下列春联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A.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B.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15、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以下能印证该史料的史实是
A.武汉长江大桥顺利通车
B.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建成
C.中朝军民共同抗击侵略
D.鞍山钢铁公司建立
16、关于中共历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有
A.中共“一大”选举李大钊为中央局书记
B.中共“二大”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C.“古田会议”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D.中共“七大”将毛泽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17、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其中,被誉为“铁人”的是( )
A.
B.
C.
D.
18、2015年收藏家张贵银发现了一日军侵华力证——《支那事变战迹の刊》。此书记录了“七七事变”爆发后一年间,日军侵略中国的全过程。下列事件有可能被此书记录的是( )
①淞沪会战 ②南京大屠杀 ③一·二八事变 ④一二·九运动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立了不朽的功助。下列不属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是( )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建立中国同盟会
C.领导南昌起义
D.建立中华民国
20、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以《新青年》杂志为主阵地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发起
③.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2、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而英勇牺牲的英雄是________。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面对“井喷”险情,跳下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的“铁人”是_________。
23、近代中国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 》的签订,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的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 》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 》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4、1924年,________________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______________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25、【民主共和·制度保障】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____________的重要成果。
26、上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7、“在欧洲历史刚刚进入近代的黎明期,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诸城升起一片灿烂星云,成了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比特拉克……等人把形形色色的思想汇聚起来,从而产生崭新的近代文化。”其中“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
28、所有加入“高级社”的社员都处在一个起点上,没有人再从合作社那儿收到土地和农具的租借费。富农和中农的财产实际上已被充公。在推进这一工作过程中,政府再一次举起了阶级斗争的旗帜。“社”指的是________。
29、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会议名称。
(1)成为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会议——
(3)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30、1988年,建立的最大的经济特区是______。
3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以国共两党合作与对抗为轴心而转动的历史。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什么?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请从社会矛盾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由内战到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3)从1948年9月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抓住时机同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包括哪几次战役?战略决战的意义是什么?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装备精良、实力强大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统治而建立了新中国,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2、我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近代历史上这座城市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成为我国由衰败逐渐走向振兴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860年北京西郊的一座著名皇家园林惨遭劫掠和焚毁,这一事件发生在哪场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发动此次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署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将哪座城市增开为商埠?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一事件史称为什么?这一事件的主要发起者有谁?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1935年继五四运动后,又有一次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在北平(今北京)开展起来,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这场著名的学生运动叫做什么名字?1937年7月7日,驻守在北平卢沟桥的中国守军,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奋起反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到哪个时期?
33、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彻底摧毁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社会变革依据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引导农民参加了什么组织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运动是什么?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从农村开始改革,在农村实行新的“经济制度”与开辟了“一条新路”各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回答的问题,谈谈你的感悟。
34、材料解析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倡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
——《中国全史》
材料三:“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列举三则材料中为中国近代化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每则材料至少两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写出2点)
(4)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如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