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约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投资约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造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A.清朝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中国民族资本举步维艰
C.中国的主要矛盾是是民族矛盾
D.中国完全成为外国侵略者的市场
2、光绪皇帝曾发布诏令,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宜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这一诏令发布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甲午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3、小明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搜集了“国企改革”“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两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一致 B. 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基本一致
C. 两党在该阶段的政治纲领基本一致 D. 两党各自保持独立
5、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告独立,发动护国战争,护国军北上讨袁的原因是
A.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B.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C. 袁世凯复辟帝制
D.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6、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示意图,图中的①②处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
A.①定都天京②天京沦陷
B.①永安建制②天京事变
C.①永安建制②定都天京
D.①金田起义②天京事变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土地政策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其中,以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为显著特征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变法的目的是
A. 救亡图存 B. 公车上书 C. 创立民国 D. 废止科举
10、从下图中能直接提取到的历史信息是
A.英法联军侵犯北京路线
B.日本军队进攻威海卫路线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路线
D.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路线
11、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因为他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
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D.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12、下图漫画反映出( )
1954年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 1953年说:“哈!我相信你。” |
A.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西藏和平解放
C.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后的喜悦
D.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
13、新文化运动时期率先提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体现了下列哪一内容(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4、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地点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A.香港
B.上海
C.海南岛
D.大连
15、“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材料描述的是( )
A.鸦片输入的危害
B.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C.中国边疆的危机
D.中日《马关条约》的后果
16、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歌词中的“驱散乌云见太阳”应该是指( )
A. 西藏民主改革 B. 西藏和平解放 C. 新中国的成立 D. 抗日战争胜利
17、八年级某班准备办一期主题为“最可爱的人”的板报,下列人物可以入选的有
①王进喜②邱少云③雷锋④黄继光
A.①③
B.②④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历史研究重在证据。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以下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文学作品的描写 B. 电影片段的场景
C. 屠杀现场遗迹 D. 日本的官方言论
19、“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了相当大的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其中调整前后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的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生产合作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请根据下列提示的内容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22、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______回到祖国怀抱。
23、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________ 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24、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___________;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
25、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太平天国运动领袖________。
(2)领导辛亥革命________。
(3)发动西安事变(一位即可)________。
(4)指挥百团大战________。
26、下图是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主人公杨立青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从军照,从他的帽徽及制服判断,与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期的是
27、1851年,______领导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政变中,______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牺牲。
28、洋务运动时期,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进行的两次大的军事行动是______和______。
30、第一个农村革命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
31、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32、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请回答:在本单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国际意义?“巩固”主要指哪些史实?请分别回答这些“巩固”史实对当时新中国有何意义?
33、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2)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哪一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
34、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多方面呈现。新中国成立以米,我国在外交领线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中国30年来的对外关系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新型外交的历史,是不断向上发展且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30年的外交增进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949﹣1979)》
材料三 (中美)双方必须充分汲取历史经验,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对话、互信,合作,使巨大合作潜力进一步得到发挥;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精神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有效管控分歧,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摘自习近平在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料一图一,在这次会议上为协调各方矛盾,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材料一图二所报道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在与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我国政府提出怎样的外交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新中国30年来取得巨大外交成就的前提及其所起的作用。
(3)中美关系是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大国关系。1972年中美双方签署了什么文件标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你认为材料三中,中美之间“敏感问题”是什么?结合材料三,简析中美两国应构建一种怎样的新型大国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对于国家发展与对外关系,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