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在1923年到1924年冬,苏联军事顾问们对孙中山麾下的军队状况感到吃惊:军队大部分训练不足,装备很差,统兵的军官也不够格。有鉴于此

A. 国共开始合作

B. 建立黄埔军校

C. 召开国民党一大

D. 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学习历史须分清史实和观点。下列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从1953年开始执行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D.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3、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 裁撤冗员

B. 开办新式学堂

C. 训练新式军队

D.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4、下列有关《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反映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C.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5、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事件是( )

A.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B.英格兰人民起义

C.来克星顿的枪声

D.雾月政变

6、炮舰在条约口岸和水路航运上代表着外国的权利。外国军事力量在中国的增长,后来也促使清朝逐渐采用西方武器装备它的军事力量,并且最后装备汽轮而形成一支海军。引发材料中清朝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使中国共产党得出这一认识的重要事件是(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京汉铁路大罢工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共二大的召开

8、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下面立场大致相同的报纸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

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地点

《直报》

1895年

天津

《时务报》

1896年

上海

《国闻报》

1897年

天津

《湘学报》

1897年

长沙

《知新报》

1897年

澳门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革命共和

D.民主科学

9、《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广州等五个通商口岸

D.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0、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哪次会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1、《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请判断以下哪项运动体现了这一思想

A.大跃进运动

B.三大改造

C.土地改革

D.文化大革命

12、“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住……”一首激荡人心的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它是电影中志愿军战士克服缺粮、缺水、缺氧的严重困难,坚持坑道作战时唱的歌,其背景是下列哪次战役(     

A.渡江战役

B.百团大战

C.上甘岭战役

D.辽沈战役

13、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

A. 井冈山   B. 三湾   C. 瑞金   D. 延安

14、如果在搜索引擎输入以下关键词:“县委书记”、“治沙兰考”、“党的好干部”等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

A. 王进喜   B. 邓稼先   C. 袁隆平   D. 焦裕禄

15、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1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没收官僚资本

D.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17、1877年,轮船招商局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产业,中国水域中中国资本的轮船吨位达到400万吨,占中外船只总吨位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上文说明洋务运动

A.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B.开启了军事工业近代化之路

C.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8、这幅图片是土地改革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的情景。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地主也可以分到一份土地,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B.改革时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这次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19、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新青年》、《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A.新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B.群众支持北伐斗争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0、下列企业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是

A. 上海轮船招商局

B. 发昌机器厂

C. 福州船政局

D. 江南制造总局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读图

(1)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①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图中①所代表的地名________

(2)图中④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④为甘肃的________。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上图是两个历史人物合影的照片,该照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________

(4)照片中“下面人物”在周恩来等陪同下前往国民政府陪都谈判。““下面人物” 是________

22、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______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定都天京后,颁布______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___________

24、观察下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井冈山会师的地点——砻市

B.中共独立领导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地——南昌

C.决定向农村进军的地点——文家市

2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____

2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

27、协议内容:双方同意坚决避免_____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8、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纲领起( )的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制度。

29、鸦片战争是中国________开端,从此中国逐渐变为________社会

30、同仇敌忾,全民族抗战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1)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与指挥中枢是________

(3)冼星海作曲的《________》,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友好往来与兵戎相见都成为历史长廊中形象各 异的刻度,启迪着中日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该歌谣以哪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下图所示人物是抗日民族英雄,他在亿万同胞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请写出他的名字。

(2)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请写出该事变的影响。2014年,我国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 公祭日,是为纪念在哪一事件中的死难者?

(3)中国抗日战争坚持了14年之久,请写出抗战取得胜利的时间。中国抗日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辛亥革命的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之一是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另一项革命成果是颁布了一个法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请写出这个文件名称

(3)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什么历史贡献

(4)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1925年)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3、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对民主与法制的严重破坏。

(1)《___________》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人民的大宪章,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__________制度,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木政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_________含冤逝世。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

1936年12月13日,应张学良电邀,中共中央委派周恩来(右)、叶剑英(中)、秦邦宪(左)赴西安参加谈判  

 

材料二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

(1945年8月29日)毛泽东和蒋介石合影

(1)两则材料的内容分别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期间报道的。

(2)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此事件得到和平解决,这对当时的中国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中,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解决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