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2、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是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3、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D.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4、在北伐战争中,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先锋,他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誉,从而成为北伐名将。他是
A.周恩来
B.陈独秀
C.叶挺
D.蒋介石
5、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人民虎门销烟
B.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商品、掠夺原料
C. 林则徐下令停止中英贸易
D. 英国占领香港岛为侵略中国建立据点
6、黄海大战中所称颂的英雄人物是( )
A. 林则徐 B. 邓世昌 C. 左宗棠 D. 杨靖宇
7、19世纪90年代,在我国领导发起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①曾国藩
②李鸿章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小历同学用下表格归纳历史知识时,他在表中“?”处应填写( )
民国纪年 | 事件 | 公元纪年 |
民国元年 |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2年 |
?年 | 五四运动发生 | 1919年 |
A.民国6年
B.民国7年
C.民国8年
D.民国9年
9、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10、在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由此判断该题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汀泗桥战役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湘赣起义
11、读下表,分析2003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世界排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2003 | 2005 | 2006 | 2007 | 2010 |
国内生产总值 (万亿美元) | 1.64 | 2.26 | 2.71 | 3.49 | 5.93 |
世界排名 | 6 | 5 | 4 | 3 | 2 |
A、实行包产到户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改革开放 D、国有企业改革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据材料可知这一理论体系
A.都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B.都是推动世界革命的思想武器
C.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13、小张同学阅读历史书籍看到一幅对联,上联是“包干到户生产忙”,下联是“再看稻菽千重浪”。此对联的横批应为( )
A.翻身解放
B.合作社好
C.多快好省
D.联产承包
14、耕者有其田,既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共产党宣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下列措施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抗美援朝
B.西藏和平解放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15、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有这样一组镜头:叶挺独立团一营正在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
A. 北伐战争的战斗情景 B. 淮海战役的战斗情景
C. 平型关大捷的战斗情景 D. 百团大战的战斗情景
16、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粉碎敌人进攻 |
A.国民大革命进程
B.抗日战争进程
C.解放战争进程
D.国共十年内战进程
17、我国第一位在太空出舱行走航天员的是( )
A.杨利伟
B.翟志刚
C.刘洋
D.王亚平
18、“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路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预言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
C.巴黎公社失败
D.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20、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21、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的_____,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_____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2、仔细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1)请在图中方框内填入相应的字母。
A、中央红军出发的地点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
(2)请指出红军长征经过地区的共同特点。
2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英雄史,请根据提示写出英雄人物的名字。
(1)“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中“本大臣”是指 ______ 。
(2)主持设计并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近代铁路之父是指 ______ 。
(3)在戊戌变法运动中为变法而牺牲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指 ______ 。
24、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行_____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________。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________。
26、2001年是中国外交成就突出的一年:中国上海承办了___________(组织全称)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加入___________(组织全称),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27、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_________.
(3)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___。
(4)1986年,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计划纲要是_________。
28、中国国民党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9、(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_____)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30、1900年,_________(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但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1927年7月,_________(人物)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31、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是在哪次会议制定的?
(2)1954年的哪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法律的性质是什么?
(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法治遭到破坏,这一时期的最大的冤案的受害者是谁?这场动乱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2014年10月,哪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我国的民主与法治?
32、探究活动题
柘城县某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1)建国前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一部法律文献是什么?这一文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在探究中,同学们发现1954年是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史上关键性的一年。请你结合有关史实进行说明。
(3)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后,哪一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了空前的破坏与践踏?我国又在哪一次会议后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在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将“四个全面”的内涵演变为我国新时代战略布局是什么?
33、李鸿章,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评价相差甚远。
试回答以下问题:
(1)有人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因为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主要有哪些条约?(回答两个即可)
(2)孙中山说“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上李鸿章书》)试举两例证明李鸿章“无利不兴,无弊不革”。
(3)李鸿章自己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所说的“纸糊的老虎”是在哪次战争中被捅破了?
(4)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传》)你如何理解梁启超先生说的“吾悲李鸿章之遇”。
3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0余次,入侵舰艇超过1800艘……1840年,英国侵略者仅用47艘木质加装火炮的舰船,就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材料二 2009年青岛海上阅兵后,英国《金融时报》回顾了清王朝1888年组建北洋水师,虽苦心经营,但最终战败于日本海军的屈辱历史。并慨叹:中国海军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强从海上“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是指哪场战争?
(2)材料二中的“北洋水师”组建于哪一运动中?“战败于日本海军”指的是哪场战争?
(3)由近代海军的“战败”到现代海军的“重生”,你有哪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