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刘爷爷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他参与和表决了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和决定。下列各项属于这些文件和决定的是(  )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④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类别

粮食

棉花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清帝国丧失了最东北的广袤而宝贵的土地,因为清政府没有看到这些土地的价值。”材料中提到的“土地”指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给英国的领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割让的领土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割让给英国的领土

D.《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割占的领土

4、要想了解抗日名将李宗仁率领军队英勇抗日的英雄业绩,最好去参观下列哪一纪念馆

A.

B.

C.

D.

5、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国家主席是

A.毛泽东 B.习近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6、小张同学根据学习内容整理了知识卡片,通过知识卡片,可以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知识卡片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A.抗击洋枪队

B.旅顺大屠杀

C.戊戌六君子

D.义和团运动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请回答以下各题:

【1】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大幕徐徐拉开,这一开端的标志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浸华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的各项内容中,能说明我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赔款2100 万元

B.割香港岛

C.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3】下图是中华民族屈辱的标志,它发生于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4】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葡萄牙

D.日本

【5】“大将等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哪位晚清将领收复新疆地区的功绩

A.戚继光

B.郑成功

C.林则徐

D.左宗棠

【6】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屈辱。下列侵略战争曾经攻占和炮轰北京城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朝政府已变成了“洋人的朝廷”的是

A.允许外国驻兵北京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8、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政治意义的是(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B.彻底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D.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9、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邓小平开始对各方面工作做全面调整

B.林彪叛逃事件的发生

C.粉碎四人帮

D.四五运动

 

10、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历史事件(     

A.德国突袭波兰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德国突袭苏联

D.七七事变

11、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

A. 民主与科学 B. 自强与求富 C. 民主与共和 D. 扶清灭洋

12、与下图中所示材料有关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中国民主同盟

C.中国同盟会

D.中国共产党

13、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小明同学寒假期间将外出旅游,请你为他选择一处目的地,该地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A.上海 B.南昌 C.遵义 D.南京

14、设立经济特区,不可以引进外国的(     

A.资金

B.先进技术

C.管理经验

D.社会制度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重要文件(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民国纲领》

D.《中华民国法律》

16、他们将全园放火焚烧,数日里火光熊熊,烟雾弥漫,黑云压城,日光掩没。圆明园被焚掠,是中国和人类文化的重大损失,也永远留下了侵略者的罪证。这里的“侵略者”是指(       

A.英法联军

B.英美联军

C.法德联军

D.美俄联军

17、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哀悼的是 ( )

A.陈化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西藏的解放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祖国大陆与台湾的交流”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少数民族的发展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D.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19、下列人物能入选中外交往中的杰出人物的是

A.赵匡胤 B.成吉思汗 C.马可波罗 D.朱元璋

20、2018年9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亲(吠舍)为了阻止女儿嫁给一位达利特(贱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袭击了他们,并残忍地砍掉了女儿的手。导致这幕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印度社会遗留的

A.种姓制度

B.采邑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现代工厂制度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在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在第一次合作期间进行的_______,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合作取得了_______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2、达·芬奇在绘画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有《_______》和《最后的晚餐》。

23、1860年,放火烧毁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是:____

24、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____;1992年初,____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5、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大会是( )

26、中共诞生的标志:“一大”召开:时间:1921年7月,地点:___________,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主要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国际代表:马林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___________。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27、______(人物)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领导科研团队发现青蒿素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是(人物)。

28、他严守潜伏纪律,不幸被大火吞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29、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__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1946年6月,蒋介石对___________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0、签约时间:________年。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分别举出材料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名称。

(1)自强求富:名称       

(2)变法图强:名称       

(3)民主革命:名称       

(4)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什么精神?

32、据图指出《马关条约》中被迫开放的四个商埠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

33、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军民“血筑长城”。举出中国军民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两次著名战役。

(2)随着抗战的胜利,被日本统治达50年之久的什么地方回到了祖国怀抱?

(3)你认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着手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摘编自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土地改革中,农民不仅分到了土地,还分到了许多劳动工具。全国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广大农民对这一法律文件持什么样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土地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党和政府是怎样重视“三农问题”的?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