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阅读下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C.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D.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0月,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B.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C.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成功占领南京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3、下图为1978年至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折线图,使得这一时期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阅读下表,表中对人物“主张”的表述错误的是

人物

主张

老子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1)

墨子

“兼爱”,“非攻”(2)

孟子

仁政治国,民贵君轻(3)

韩非

以德治国(4)

A.(1)

B.(2)

C.(3)

D.(4)

5、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A.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科学家做出突出贡献

C.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6、近年来,中共中央加强反腐败斗争,查处了一大批违法违纪案件,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这主要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和创举分别是( )

A. 开展合作化运动   B. 实行公私合营和赎买

C. 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D. 组织生产合作社

8、下列一系列革命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北洋军阀的是( )

①五四运动                    ②京汉铁路大罢工 ③洋务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9、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纷争,社会动荡。以下的军阀派系对应正确的是

①直系—段祺瑞

②奉系–张作霖

③皖系—冯国璋和曹锟

④滇系—唐继尧

A.①③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0、某条约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这一规定给清政府带来的危害是(     

A.增加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

B.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的完整

C.使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和权利。”这说明中华民国的立国原则是(       

A.独立、富强

B.民主、平等、自由

C.分权制衡

D.民族、民权

12、“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是( )

A.家庭作坊

B.工场手工业

C.大机器生产

D.股份公司

1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颁布于(     

A.1949年

B.1952年

C.1954年             

D.1956年

14、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表述是()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

C.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

D.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5、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其在“立新”方面的“首创之举”是(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C.废除了科举制度

D.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16、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三级会议召开

B.议会重新召开

C.波士顿倾茶事件

D.光荣革命

17、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是

A.毛泽东

B.朱德

C.周恩来

D.邓小平

18、北洋军阀时期,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这与当时哪一政治局面密切相关

A. 贪官横行

B. 割地赔款

C. 徭役繁多

D. 军阀混战

19、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下列资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屠杀现场遗迹当时的新闻照片日本的官方言论电影《南京!南京!》

A.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20、蒋廷敝认为:“他想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足以表现他有相当政治家的眼光。他的运动无疑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他也不能为我中华民族造幸福。”“他”指的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洪秀全

D.光绪帝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为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潮。

22、20世纪50年代,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了______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中国加入________组织(中文全称),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23、中国共产党的成长的壮大,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和锤炼。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写出相应的革命历史事件。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________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伟大战略转移是________

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________

④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的是________

24、第三次长沙会战:________年12月,日军对________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5、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________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6、洪仁玕写成《_____________》,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梁启超在《_____________》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27、背景:            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2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毁坏了人类文明的结晶。(

29、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严复等主持的《________》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30、根据提示写出相关英雄人物。

(1)舍身堵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壮烈牺牲:

(2)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壮烈牺牲: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某校做了一期“聚焦中美35年”专题图片展,在文字说明部分,有这样的叙述: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分别举出材料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名称。

(1)自强求富:名称       

(2)变法图强:名称       

(3)民主革命:名称       

(4)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什么精神?

33、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请回答:

(1)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哪个方面?

(2)这次大会提出的总方针是什么?

(3)这次大会形成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谁为中心?

(4)这次大会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二  这个改造用和平方式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矛盾,避免了大的社会震动;这个改造把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取得了巨大成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反映周恩来参加外事活动的两幅图片

 

图片1  1953年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   图片2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材料四  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这一理论在香港和澳门获得了成功的实践。

——许士铃《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请回答:

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怎样的创新民族政策?为什么说该政策具有法律性?

材料二评述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改造?据材料概括其创新之处。

任选材料三两幅图片之一,说明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事务中的创新之举,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材料四中的“它”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主要依据。

体现材料五中“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的理论是什么?是由谁提出来的?(2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