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同学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下如此文字:“他是一位状元,本来在仕途上大有可为,但他却弃官从商,实业救国。他的精神不仅为那个时代的国人树立了标杆,也成为今天我们学习的榜样。”该人物应是( )
A.詹天佑
B.张謇
C.侯德榜
D.荣宗敬
2、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清末新政
C. 戊戌变法一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3、毛泽东在一九二八年秋写的诗“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首诗反映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发动南昌起义
B.湘赣边界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武装斗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斗争
4、某旅行社从江西出发开展“重走长征路”旅行探险活动。下列长征重要景点参观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遵义会议会址
②泸定铁索桥
③瑞金革命根据地
④甘肃会宁城
A. ③④②①
B. ③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②①④
5、川藏铁路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快速铁路,呈东西走向,为中国国内第二条进藏铁路,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该铁路的修建有利于( )
A.改变西藏地区无路的现状
B.加强了与东北边疆的联系
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D.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
6、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写到:“如果美国容忍列强瓜分中国的势头蔓延,我们就会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此,美国( )
A.要求中国割地赔款
B.在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驻军
C.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包括( )
A. 民主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族主义
8、“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孙中山提出的革命思想最能体现出“民生主义”的一项是
A.驱除鞑虏
B.平均地权
C.恢复中华
D.创立民国
9、下列史实不符合中国19世纪50年代的社会情况的是( )
A. 王鹏一家迁居香港,加入了英国国籍
B. 小牛在上海一家日本工厂做工,回家时给父母各代一双英国生产的洋袜子
C. 英国商人怀特在广州做生意,交纳的关税须由中国和英国共同商定
D. 王蒙在厦门开了一个经营英货的商铺
10、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这意味着中国( )
A.封建统治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君主立宪制的结束
D.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11、2015年12月31日,在八一大楼,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火箭军授予军旗,火箭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四军种”。“火箭军”这支新军种是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一支军队更名而来的,这支军队在未来的战争中担任的任务是
A.核反击
B.导弹研制
C.空中防御
D.水面防御
12、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下列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采取措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蒙古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
B.2006年新藏公路全线通车
C.有计划有组织地改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13、国家统一一直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其中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开国大典
C.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1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发生在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5、右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活动时发表讲话,号召青年一代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催人奋进。请问五四运动所体现的五四精神最突出的是
A.国际主义精神
B.科学创新精神
C.民主法制精神
D.爱国主义精神
16、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下列属于“结论”的是
A.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B.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D.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7、1926年国民革命军发布宣言:“…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该宣言( )
A.标志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B.宣示了中国革命核心任务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得到北洋政府的大力支持
18、小东说:“我的祖籍是湖南,太爷爷、爷爷都在湖南出生。太爷爷那一代还是非常富有的。之后,国家搞公私合营,家庭财产就没了。”从这段话可以判断,小东的“太爷爷”的身份可能是(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海外华侨
D.民族资本家
19、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
D.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20、《日清战争前的日本对清战争准备》一书中写道:“日本从政府到军队,预先就设想了和中国交战的时机并做了尽可能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才断然出兵的。而且,中日之间的战争,至少从1887年开始,具体的作战计划就被构想出来了。”对这段史料分析正确的是
A.这场中日战争指的是日本侵华战争
B.有助于分析此次战争的历史影响
C.可以具体了解此次战争的作战计划
D.说明日本发动此次战争蓄谋已久
21、________年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成立。
22、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付出了巨大牺牲。请写出下列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的姓名。
(1)在白山黑水之间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而牺牲的抗日英雄:____________
(2)七七事变后,在保卫北平战斗中壮烈殉国的爱国将领:赵登禹和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枣宜战役中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反“扫荡”作战中血洒疆场的八路军副参谋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在双方谈判过程中,英军与1841年强占________。
24、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 )实现“和平之旅”;2015年,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 )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5、请完成“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发展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
(1)_______年,中央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大规模的___________运动在全国开展。从此土地由_______________变为了___________。
(2)__________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对农业实行____________,从此土地制度由___________变为了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运动。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58年,党的农村政策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后果?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7)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26、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
27、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历史史实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2)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3)第一次工业革命让人们进入的时代是
28、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9、________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0、状元实业家______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走上______的道路。
31、阅读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传单)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二:(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1)上述传单和口号出现在哪次事件中?该事件爆发于何时何地?(3分)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该事件的斗争目标是谁?(2分)
(3)这次事件结果如何?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32、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为青少年带来哪些启示?
33、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和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和共产党牺牲的最高将领分别是谁?
(3)抗日战争胜利后,离开祖国半个世纪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在什么时间离开祖国怀抱的?日本是依据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台湾的?这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一段对话。皇帝问:“英国是否富强?”大臣答:“彼国在西洋诸国中称大,故是强国。至于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皇帝问:“何以见得?”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说明彼富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 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的大门,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1)材料一中,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材料一中的君臣对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在材料二中,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能打开中国大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