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庆龄(1893—1981年)在《华北之行的印象》(1949年)中写道:“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典礼是在北京天安门巨大的广场上举行的。一片跳跃欢呼的红色的海,全城人民都出来参加了。”对文中“果实”理解正确的是
A. “果实”指的中华民国
B. “果实”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 “果实”指的是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果实”指的是中国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某同学参加班级举办的历史知识竞赛,其中一题要求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找出不属于洋务军事工业的一项内容,他的正确选择应该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局
C. 福州船政局
D. 轮船招商局
3、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军是( )
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B.青年学生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4、1861年的某一天,法国军人巴特雷写信给雨果,炫耀“这次远征(中国的)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雨果回信谴责“这次远征”是“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巴特雷和雨果往来信件中讨论的事件是( )
A.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B.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英法联军火烧夏宫
D.英美联军洗劫圆明园
5、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系列救亡图存活动中,中国逐渐汇入工业文明大潮。这些活动
A. 反映了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B. 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C. 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6、1938年,国民政府代表龚德柏指出:“再战半年,最多一年,敌人亦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国瓦解。中国获得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也。”同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据此可知
A.敌后抗战获得广泛支持
B.国民政府主张消极抗日
C.国共抗战思路存在差异
D.国共合作抗战出现裂痕
7、下列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内容是
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拆毁大沽炮台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8、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促进了思想解放
D.推翻了封建帝制
9、某中学八年级要排练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晓霞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她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 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鼓励私人新办工矿企业
D. 训练新式军队
10、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中共八大,因为这次会议明确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开展阶级斗争,发动“文化大革命”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实行“三通”政策
D.坚持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12、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套在中华民族脖子上的沉重枷锁。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1956年底是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党和政府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进行的正确判断是:( )
A. 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
C. 农业发展与工业建设之间的矛盾 D. 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4、以下条约中同时有割地、赔款、通商三项内容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马关条约》 ③《辛丑条约》 ④中俄《瑗珲条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资政新篇》所展现的社会蓝图,包括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等。这说明《资政新篇》( )
A.体现了农民阶级的意愿
B.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C.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
D.违背社会发展潮流
1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个口号属于下列哪个时期( )。
A. “一五”计划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17、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在时隔50年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从此该日期被定为“台湾光复节”。近代史上导致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被列强割占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8、下图中的马首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2007年由何鸿燊购得后捐献国家。2019年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正式回归圆明园。这件文物被掠夺到海外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9、如下图是一枚中共十五大纪念邮票,这次大会上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 )
A.毛泽东思想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20、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山区进军的客观原因是( )
A. 农村有较好的革命基础 B. 城里敌人力量强大
C.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 农村便于游击战
2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一五”期间建成公路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下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新藏公路 B.青藏公路
22、颁布时间: ______年3月11日。
23、结果:战争终以________的失败结束。
24、结合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_______________
(2)以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西藏方面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人民政府谈判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5、________(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________(会议)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6、1839年6月, _________ (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 _________ 。
27、孙中山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___________________,遭到举国反对。
28、这里的每幅图片都在诉说着一端历史,请根据相关信息,将其与历史融合,与事件连接,相信呈现在你眼前的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请根据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1919年5月初发生的_________运动,与之有关的一个重要节日是____________。这个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开始。
(2)图二反映的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__________时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___________商谈国内和平。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等人来到这里,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双方签署了_______________。
(3)图三反映的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________________的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覆灭。
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请写出下列领导同志为核心的思想或理论成果。
(1)毛泽东―________
(2)邓小平―________
(3)江泽民―________
(4)胡锦涛—________
(5)习近平―________
30、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_____,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邓世昌等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的战役——
(2)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第一个胜利——
32、识图,回答问题
(1)上图是《 》杂志,它创办于 年,是 创办的,它的创办标志着 运动的开始。
(2)它最初的名称是《 》,由它引起的运动的两大口号是_________和 。
33、历史课后,李好同学大有收获,高兴地说:“我知道五四青年节和党的生日的来临了,我也即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大家庭,我太高兴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2)五四运动的中心先后位于哪两座城市?(必须按照先后顺序作答)
(3)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哪些准备?(写两个最主要的)
(4)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在它前后的革命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材料二:
时间 | 会议内容 | 意义 |
1978年 | 思想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 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伟大 转折点。 |
政治上: A | ||
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中的内容与哪一运动有关? 这一运动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运动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会议内容出自哪一次会议? 将A处内容补充完整。这次会议为什么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
(3)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了党在农村实行的哪一具体政策?
(4)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