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
A. 孙中山 B. 李鸿章 C. 毛泽东 D. 邓小平
2、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你将在这里学习( )
A. 天文算术之理 B. 法家治过之道 C. 纵横之道 D. 儒家的经典
3、北洋军阀分裂后,盘踞东北的军阀是奉系的
A.段祺瑞
B.冯国璋
C.张作霖
D.陆荣廷
4、下列不是《马关条约》中增开的通商口岸是( )
A.杭州 B.长沙 C.重庆 D.沙市
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参观考察历史遗址活动,其主要行程是从学校出发,依次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据此可知,该兴趣小组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观( )
A. 北伐战争遗址 B. 中共一大会址 C. 八一起义遗址 D. 红军会师遗址
6、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浩劫焚毁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
A.日本军队
B.英法联军
C.八国联军
D.美国军队
7、新中国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剂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8、“南京“瞻园”太平天国纪念馆展示了太平天国从兴旺走向衰落的悲惨历程。在这里,你最可能看到哪些历史人物的相关介绍
①洪秀全
②石达开
③李秀成
④关天培
⑤曾国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9、1984年邓小平指出:“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吸收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而且可以把周边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据材料可知,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扩大对外交流②提升国际地位
③促进经济发展④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意大利作为德奥战前的盟友,在一战爆发后没有参加德奥集团,反而参加了协约国,对原来的“盟友”作战,这最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A.性质
B.结果
C.原因
D.影响
11、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凡尔赛和约》中的那条内容有关
A. 废除德国的义务兵役制
B.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C. 德国应支付战争赔款
D. 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胶州湾转让给日本
12、1898年,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在路过直隶省城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何如杀却,岂不省事?”舆论纷纭异口同声。此现象说明( )
A.变法危害了广大百姓利益
B.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
C.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当时广大百姓痛恨变法者
13、中国科举制度宣布废除在( )
A.1905年
B.1906年
C.1911年
D.1919年
14、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这是( )
A. 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 B. 北伐战争的胜利成果
C. 义和团农民运动的胜利成果 D. 秋收起义的胜利成果
15、近代以来,盘踞在中国北方的一只贪婪的“黑熊”侵吞中国北方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只“黑熊”是( )
A.俄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1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包括:(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②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要实现的是( )
A.祖国统一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富裕
18、1958年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全国99%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公社。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在农村掀起了( )
A. 工业化高潮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19、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
A.领导工人运动
B.与孙中山合作
C.领导农民运动
D.反对帝国主义
20、“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人包括
①奕䜣
②李鸿章
③左宗棠
④曾国藩
⑤张之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1、1949年1月,______(战役)胜利结束,这场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1949年初,______(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2、(1)下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中A处的建设成就是____;图二《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局部示意图》中B处的经济特区是____
图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图二《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局部示意图》
(2)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到____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1965年8月,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____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____。
(4)____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012年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____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5)2001年12月,中国成为____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新空间;2017年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____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3、1924年5月,黄埔军校在______成立,______任校长,______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4、目的:
国民党 | 一方面为________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____________身上 |
共产党 |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________ |
25、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来源的发明家是_____
26、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在朝鲜战场上以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其中,以胸膛挡住敌人枪口的是 ______ ,被烈火焚烧纹丝不动的是 ______ 。
27、发动西安事变的“千古功臣"除了杨虎城,还有_______。
28、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是《______》。
29、在中国近代社会,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而努力探索。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内容(只写一位)。
(1)洋务派代表人物________;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是________;
(3)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________;
(4)新文化运动中,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作者是________。
30、小明同学在学完第三单元的内容后,制作了以下的学习卡,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第三单元 |
| 人生名片 |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 | |
第9课① 革命 | 职业:革命先行者 | |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 朋友圈:④ | |
第11课② 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 人生挫折:⑤ | |
单元主题:③ | 历史功绩:⑥ |
(1)请你帮他完成学习卡上的内容。
(2)请选择一个对你感触最深的有关孙中山的名言或革命行动,并叙述出来。
31、洋务运动中,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3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饱受屈辱】
(1)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各国侵略者纷至沓来,请列举出这一时期内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名称。
(2)近代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00多年间,中国是一个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
(3)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条约的签订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中的哪一条款最能说明这一点?
【探索抗争】
(4)19世纪后半期中国发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列举一例这次运动中在“自强”口号下创办的企业名称。
(5)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运动中,哪一运动曾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3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在学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单元后,李铭同学总结了这样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良好开端——制度确立——出现失误。”请你结合这条线索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起步”指的是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列举这一时期的取得的成就(2例)
(2)“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与这一时期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其中“良好开端”指的中共八大,那么“宪法保障”与什么会议有关?此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
(3)“制度确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4)“出现失误”指哪两次重大的失误?
(5)谈一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给你的启示与教训。
34、国共两党90多年的风雨历程,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摘编自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材料二: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材料三: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因素是什么。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分别带来哪些重大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共分裂带来什么危害?材料三中的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3)面对今天的台海形势,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