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以“北伐战争”为主题绘制历史手抄报,下列选项可以纳入素材库的有
①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②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中任政治部主任
③广东、广西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④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被称为“铁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下列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
①农业合作化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1950年土地改革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八大以后的十年取得成就中,哪方面尤为突出?( )
A.纺织
B.造纸
C.石油
D.冶铁
4、有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曾说:“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据此,他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结治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8年
6、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誉为“铁人”的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
7、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列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8、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几乎在刚刚接触西藏问题时就考虑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然而,不久发生的“驱汉事件”使这一方针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尽管如此,综合考虑国内外各方面因素,毛泽东等领导人仍然把“政治解决”的选择放在首位,并最终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西藏问题。上述材料论述了解放西藏的
A.原因
B.方式
C.过程
D.影响
9、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拒绝日本对中国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申遗的抗议,并强调日本应该牢记历史,正视历史,纠正错误的历史观。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发生在
A.1931年9月 B.1937年7月
C.1937年12月 D.1938年12月
10、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陈独秀”“民主”“科学”等关键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1、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下列历史人物身上能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是( )
①邓世昌 ②曹汝霖 ③张学良 ④林则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三民主义 C. 新三民主义 D. 建设共产主义
13、“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该民谣叙述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台湾人民反割台运动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
14、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邓小平理论
15、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实质是( )
A.土地公有制
B.土地国有制
C.集体所有制
D.土地私有制
16、《亚细亚的孤儿》是我国台湾作家吴浊流成名的长篇小说,本书对当年的台湾人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身体认同,其矛盾与混乱的心理有深刻描绘,内容叙述了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知识分子胡太明在台湾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欺压……使台湾成为“孤儿”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农业
B.重工业
C.商业
D.交通运输业
18、在某红色旅游景点,导游介绍说:“这里召开的一次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一景点是在
A、遵义 B、南昌
C、广州 D、嘉兴
19、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以下选项中,可填入表中空白处的历史事件是( )
民族英雄 | 戚继光 | 郑成功 | 林则徐 | 邓世昌 |
历史事件 | 抗击倭意 | 收复台湾 |
| 血战黄海 |
A.虎门销烟
B.抗击沙俄
C.收复新疆
D.金田起义
20、1954年9月,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第一个五年计划
21、1900年,_________(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但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1927年7月,_________(人物)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22、( )左宗棠 A.台儿庄战役
( )孙中山 B.创办大生纱厂
( )张謇 C.收复新疆
( )李大钊 D.中国同盟会
( )李宗仁 E.《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3、________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
24、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________。
25、1927年8月1日,________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______________。
26、势力范围
(1)背景:_______签订以后。
(2)方式: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________。
27、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地址。
(1)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地:________。
(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________。
(4)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________。
28、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2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________。这次活动轰动京、沪,拉开了________的序幕。
31、试分析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32、请根据下面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能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3、19世纪中后期,为挽救民族危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材料三:康有为虽然能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手里这一明显的事实。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天真地相信在皇帝的支持下,能克服一切困难。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摘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他们(维新派)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赫德
(1)结合材料一,请列举出这一历史事件中的的一位中央代表人物和一位地方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自强运动”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自强运动的特点。
34、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不断取得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发出“中国的声音”。当时提出了哪一外交原则?该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周恩来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什么?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
材料三:1972年,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关系终于走向缓和……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材料中中美关系发生怎样变化?材料指出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5)纵观新中国外交风云,你觉得新中国外交领域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