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
A. 《民报》 B. 《时务报》 C. 《国闻报》 D. 《湘学报》
2、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了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全会提出了( )
A.新发展理念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孙中山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他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三民主义
B.马列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到19世纪时,中国的文明处于一种保守和封闭状态中,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5、1913年,宋教仁被刺一案真相大白后,孙中山号召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国民党反对袁世凯的这次斗争,之所以被称为“二次革命”是因为 ( )
A.袁世凯废除了总统制,宣布称帝
B.袁世凯接受卖国的“二十一条”
C.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D.是革命派的意愿
6、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的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德国
D.美国
7、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但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的是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8、日本在“二十一条”中提出“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的真实目的是( )
A. 欺骗中国国民及世界舆论
B. 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C. 排斥其他列强,以独霸中国
D. 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权益
9、下列标语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C.还我青岛
D.誓死力争。拒绝签字
10、人民解放军揭开全国战略反攻序幕的重大军事行动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11、《毛泽东选集》中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B.反对蒋介石独裁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倒日本侵略者
12、1938年,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安塞县小米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四五成,出现了抗日根据地粮食产量高于国民党统治区粮食产量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八路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经济封锁
13、孙中山称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主要是因为( )
A.它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它是武昌起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C.它是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的,革命党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D.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14、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写道:“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可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还应
A.推行土地革命
B.创建工农红军
C.坚持城市暴动
D.开展游击战争
1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到了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日本侵华政策已完全改变
C.汪精卫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D.国共两党的关系日益紧张
1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B. 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D.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7、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创办商务印书馆
②凇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③《申报》创刊
④甲午中日战争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②③①④
18、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学习“十八大”应抓住的关键词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建立市场经济
19、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 )
A.废除旧的剥削制度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D.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20、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这次军事行动( )
A.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B.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21、近现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变化,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时期 | 内容(经营管理模式) | 影响 |
辛亥革命时期 | 平均地权(或民生主义) | 关注民生,但未落实 |
建国初期 | 农民土地所有制 |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①_____制度,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的___②___准备了条件 |
三大改造时期 | ___③___ | 土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__④____ | 人民公社化 |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___⑤____ |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
启示 | ⑥_________ |
22、武昌起义发生在_________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于__________年。
23、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______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制度。
24、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并为胜利后指明奋斗方向的党的重要会议是______。
25、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地点
B、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生死攸关意义会议召开的地点
C.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
26、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27、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___________。解放区军民以___________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___________为主要方式,以___________为主要目标,___________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___________率领西北野战军军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役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___________战役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___________,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8、填空题。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发生过很多重大的事件,请根据下列图片将相关内容填写完整。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
29、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30、〖新生事物的诞生〗把正确答案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是 ①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事件是 ②,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名称是 ③ 。1919年的 ④ 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①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3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历史学习小组以此为题展开探究,若你是成员,请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1)请列举“一五计划”的工业、交通成就各一例。
(制度的变化)
(2)说出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标志。
(体制改革)
(3)说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4)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5)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感悟)
(6)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谈谈你的感悟。
32、对于近代中国被侵略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想?
33、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和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最终如何破裂?
34、经济政策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克服经济危机。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之后全国3/4的银行重新开业,银行信誉获得恢复;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农业的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颁布,达到了减少盲目生产,规范工业生产的目的;《联邦紧急救济法》通过后,对缓解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先后颁布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了劳资矛盾;《社会保障法》则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了救济。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元气,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美国人均收入水平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1952--1956年(中国)国民收入结构表(%)。
年份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趋于零 |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五年后总结:“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搞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材料四: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包括:允许经济特区大量吸收利用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的调节为主,经济成分可以让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更大些……赋予经济特区政府较大的经济活动自主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罗斯福总统采取的一系列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一写出这些措施包括的主要内容。这些经济措施的实施有何共同特点?
(2)材料二的表格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和作用。
(3)结合材料三写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央给予经济特区特殊政策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