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目出自(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中,痛击侵略者、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  )

①林则徐 ②邓世昌 ③佟麟阁 ④左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1938年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就发生于此,领导该战役的将领是

A.彭德怀

B.杨虎城

C.张学良

D.李宗仁

4、据下图判断,该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林则徐

B.洪秀全

C.邓世昌

D.康有为

5、下列关于《南京条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签订时间为1842

B.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青岛、上海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6、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中国农村,中国几乎所有的农村都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例外的是,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等极少数村庄到至今也没有实行这一制度。但是,它们的集体经济却获得了大发展,年总产值都在数百亿,华西被称为全国第一村(定陶全县总产值才几个亿)。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适合中国广大的农村

B.如果不实行生产责任制,所有的村庄都会和华西、南街一样大发展

C.华西、南街的发展不能否定生产责任制的巨大作用

D.华西、南街的发展模式可以推广到全国所有的农村

7、下图漫画形象地解释了近代一部历史文献的核心内容。这部文献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8、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其目的是

A.将侵略者驱逐中国 B.统一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D.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9、“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段材料截取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某个文件,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这个文件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变法通议》

10、《天朝田亩制度》对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

A.实现了平均分配产品

B.鼓舞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D.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1、西安事变发生后,若置蒋介石于死地,在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A. 中国国民党

B. 广大中国人民

C. 中国共产党

D. 日本帝国主义

12、以下都是近代中国发行的报刊,如果要查阅同盟会纲领最早的阐述,应查阅的是( )

A.《时务报》

B.《民报》

C.《强学报》

D.《国闻报》

13、二组同学负责查找山西省最早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即“双包”)责任制的地方。他们发现这些地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山西省最早实行“双包”的地区

运城地区的闻喜

吕梁地区的离石

忻州地区的宁武

临汾地区的曲沃、襄汾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只适合在小部分地区推行

D.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4、1860年,圆明园被洗劫一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与之相关的国家是(     

A.英、法

B.法、俄

C.英、美

D.日、俄

15、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1947年3月,发动了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对此,中共中央采取的对策是

A.诱敌深入,转战陕北

B.御敌于国门之外

C.渡江南下,直捣南京

D.与国民党进行主力决战

16、下图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这是两人一生中唯一的一张单独合影。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照片拍摄于

A.黄埔军校 B.西安事变 C.第二次国共合作 D.重庆谈判

17、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1日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

A.青年节

B.建党节

C.建军节

D.国庆节

18、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制定

D.土改的完成

19、“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被孙中山先生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平均地权”是指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20、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______会战,均失败。

 

22、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它成为中国近代史的______;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______平方千米的领土。

23、内容: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________,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________,叶挺任军长。

24、建立兴中会

(1)时间:1894年11月。

(2)地点:__________

(3)成员:华侨。

(4)口号:提出“_________”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5、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________、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______________,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26、_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___________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7、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________》;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了《________》。

28、高潮:1923年2月,________工人大罢工,号召工人“为________而战,为________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29、______是黄海大战中英勇殉国的将领。

30、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民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___________,劝禁女子___________;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___________”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4)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的特征。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分别写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各一例?

32、历史上每一次重大运动都有纲领性的口号或主张,它们体现着时代的印记。请根据下面内容探究有关问题。

口号或主张:①师夷长技②三民主义③民主、科学④外争国权,内除国贼⑤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1)①、②、③的纲领分别指导了哪三次运动?请你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次运动简要评价它的积极影响。

(2)“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中国近代哪一次重大运动中的目号?说出这一运动的性质及其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3)1936年12月,“停止内战,联共抗目”的主张得到了国共两党认可,这在当时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4)请你为以上五个纲领性口号或主张拟定一个主题。

 

33、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两部纲领性文件,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制度决定一个国家走什么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

材料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

——摘编自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材料三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对台九条方针的谈话,……对于“叶九条”,邓小平解释说,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宫力、周敬青、张曙《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

(1)材料一“它”指的是哪一项制度?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已经在中国哪些地方成功实践?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以上我国各项“制度”提出的依据。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