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既参加过西安事变又参加过重庆谈判的中共领导人是:( )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王若飞

 

2、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占比如下图所示。这种现象的成因是《马关条约》规定(     

A.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及其亲信在上海火车站制造宋教仁案,震惊国内外。这一案件(     

A.说明袁世凯复辟了帝制

B.导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C.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D.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4、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亚太经济组织合作会议

5、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中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不包括(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7、下图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事件的进军路线。此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8、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 让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 获得更多的赔款

 

9、近代以来,报纸、杂志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型途径,被誉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的报纸是(   )

A. 《时务报》   B. 《大公报》

C. 《申报》   D. 《民报》

10、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100多年前,南京就曾举办过类似的国际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此次盛会的召开,以张謇为首的一批东南商人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张謇除了创办教育文化事业外,还主张“实业救国”,下列与张謇有关的企业是

A.湖北制造局

B.福州船政局

C.继昌隆缫丝厂

D.大生纱厂

11、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南京条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条约的( )

A.签订时间

B.签订地点

C.内容

D.影响

12、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第一步是能够摆脱屈辱站起来。回首往昔,“第一步”实现的标志是( )

A.南京解放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香港回归祖国

13、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此次联合所顺应的时代呼声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打倒土豪,分田地

14、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艺术形式。如下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互助模范》),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

A. 土地改革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农业合作化

15、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C.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D.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6、《人民日报》发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社论指出:“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这一社论

A.推动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共识

D.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

17、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扩大资本输出

C. 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D. 割占台湾岛

18、“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的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以上材料反映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大学的创办

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庄园主的支持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事

A.这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错误艰辛努力的结果

B.“文化大革命”极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

D.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

20、奕䜣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就可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封建统治便可以长治久安。由此可见,洋务派筹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C.维护清政府统治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历史事件:________

2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在虎门销毁鸦片的民族英雄—— ______ 。

(2)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 ______ 。

(3)发表《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的政治家—— ______ 。

(4)创办《新青年》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一 ______ 。

23、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是 ______

24、写出一个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关于解决燃料供应问题的著名民用工业:______

25、________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26、导火线:___________

27、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______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______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28、意义:____________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9、新文化运动中, 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高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旗帜,致力于对国民思想、交化上启蒙。五四运动后,这些知识分子在中国进一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30、1894年,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_______1895年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考试的举人上书_______,请求变法。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识物学史:如图建筑物是为了纪念孙中山而兴建的广州孙中山纪念堂和北京香山孙中山纪念堂。请你说说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有哪些?(至少列举5项)

32、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中国,思想的传播不外乎以三种方式为主:创办刊物、成立团体与政党、领导武装起义。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1)当时在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是什么?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2)举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代表著作一部。

(3)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哪个?它虽建立在海外,但领导了哪次起以后名声大振?

(马克思主义)

(4)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伟大爱国运动是哪一事件?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什么?

(5)通过以上内容的探究,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33、中共一大的时间、内容、意义各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的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改革,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摘编自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带领下,香港、澳门各界人士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保持了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的繁荣和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求稳定、求和谐、求发展也日益成为社会的心声和主流民意。

——摘编自肖锋鸣《重温“一国两制”》

材料三:我们坚信,只要两岸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必将越来越宽广.两岸同胞共创共享民族复兴的前景必将越来越光明,承载两岸民众福祉向往的宏伟蓝图必将化为美好现实。

——摘编自国台办主任刘结一《坚定信心共创新局》的新年贺词

(1)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港澳回归后社会经济政治保持繁荣稳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港澳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承载两岸民众福社向往的宏伟蓝图”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