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与下列哪一战争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中国缅甸两国总理声明提出:“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这里、所说的“原则”是指

A. 求同存异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不结盟原则

D. 和平外交原则

3、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上中国被迫签订的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某同学到历史博物馆参观,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一张传单:“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就在此一举了!”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二.九运动

B.北伐战争

C.五四运动

D.重庆谈判

5、1941年国民党制造的反共事件是(     

A.皖南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6、下图是部编八上《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的目录,根据内容判断其单元主题应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探索

C.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7、某人评价1955年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周恩来的“魅力和机敏”表现为他提出了

A.和平共处原则

B.民主和解方针

C.独立自主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8、《人民日报》真实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下列文章中,最早可能刊登于《人民日报》的是 (     

A.《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辉煌》

C.《尊重实际支持社队搞好生产责任制》

D.《大庆石油会战取得胜利》

9、1945年八月,蒋介石为了给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并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

A.南京谈判 B.北京谈判 C.重庆谈判 D.延安谈判

10、2017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请问,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11、1954年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A.制定了《共同纲领》

B.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C.召开全国人大颁布了第一部宪法

D.进行了三大改造

12、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此战斗发生在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3、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在他们身上着重表现了(     

①刻苦钻研精神   ②艰苦奋斗精神 ③爱国主义精神 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14、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这里“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       

A.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B.“总路线”的提出和推行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通过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

15、“这一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一胜利”指的是(   

A.抗日战争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战争

16、在谈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海军上尉巴吕直言不讳:“野蛮战争的邪恶,必然导致这些与我们自诩的文明格格不入的种种行径。”他评说的史实是

A.旅顺大屠杀

B.割占台湾岛

C.火烧圆明园

D.镇压义和团

17、《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后,一直开到南京。 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这段记载反映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五四爱国运动的先锋是

A.工人

B.农民

C.商人

D.青年知识分子

19、依据统计数字,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抗美援朝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腐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1935年底,北平学生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遵义会议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一二﹒九运动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事件揭示着历史的走向,成为时代的标点,引人注目。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是__________。

(2)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___________。

(3)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是__________。

22、“1760年—1840年英国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采矿工程师史蒂芬孙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运输。”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指的是________,人类从此跨入“________”时代

23、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     )、开动脑筋、(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4、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_____________革命的重要成果。

25、洋务运动的口号:________

26、辛亥革命的开端是( ),时间:( )

27、派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的皇帝是______。洋务派在中央以______为代表。

28、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________

29、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当前,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________---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报刊的兴盛与流变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云突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思潮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填写表格。

 

代表政治派别

主要思想

图1

 

 

图2

 

 

图2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某中学组织知荣明耻教育活动,决定以抗日战争为内容的历史手抄报竞赛活动。以下是小明的手抄报设计方案,请你帮他编辑。

1.准备: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写出一个途径即可)

2.栏目:

全民奋起: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的事件?

铁证如山:请列出日军在中国制造的暴行一例。

同仇敌忾:请写出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3.总结:在编辑铁证如山这个栏目的具体内容时,你有什么认识?

 

 

 

32、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法成功,进行了哪些宣传组织工作?戊戌变法的经济和文教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3、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为青少年带来哪些启示?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为主要标志,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请回答:

(1)写出我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事件,并写出其根本目的。

(2)我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是以“公车上书”拉开序幕的。写出这一大事件的名称及其历史影响。

(3)写出近代中国“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的代表事件及其口号。

(4)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事件失败的共同原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