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请根据所学,判断下面哪一种经济形式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
D.特区经济
2、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起草的纲领性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3、“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可见,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 )
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②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相互配合③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抗争④日本战线过长和国内资源紧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有这样一位近代人物,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以下表格是他参与的一些大事。据此判断,他是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创办北洋海军 |
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A.李鸿章
B.林则徐
C.严复
D.袁世凯
5、“结束了一百年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这句话表述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的重大影响
B.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C.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D.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6、“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是党的哪次会议制定的政治路线( )
A. 党的七大 B. 遵义会议 C. 洛川会议 D. 党的二大
7、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 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④大庆油田投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创的著名战役。以下战役与意义配搭不正确的是
A.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台儿庄战役——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
C.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胜,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武汉会战——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9、12月4日是我国的国家宪法日。关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其颁布于1954年
B. 其体现了民主性和社会主义性
C. 其制定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0、在下面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哪次攻进了北京城,并大肆抢劫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1、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这主要反映了邓小平主张(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发展先进科技
12、红军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共产党在方针政策上作出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
A.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纠正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C.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
13、在一次历史知识抢答赛中,主持人说道:“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世界文明的交响乐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的主旋律。”下列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角色”的是( )
A.中国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罗马人
14、如图片反映的事件发生的时期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是( )
A.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B. 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
C. 和平建国,成立联合政府
D. 建立和平、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16、表格归纳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据下表整理的复习提纲判断,这一专题最有可能是( )
中共十五大 | 邓小平理论 |
中共十六大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中共十八大 | 科学发展观 |
中共十九大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改革后中国的社会变化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7、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新纪元》一文,称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中国人民应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这篇文章为中共的成立作了
A.阶级基础 B.思想基础 C.组织基础 D.政治基础
18、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
A.封建军阀垮台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逆历史潮流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
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
19、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川陕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20、这次变法历时103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最终失败了。因为发生在农历戊戌年,所以史称( )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21、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三民主义。
22、________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________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________,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__________”。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
24、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会议名称。
(1)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______
(2)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______
(3)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______
(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______
(5)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______
25、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战役名称。
(1)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 。
(2)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 。
(3)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是 。
26、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__,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27、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中国发生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________。
28、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________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9、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南洋、北洋和______三支海军;《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0、在_______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收缴的110多万千克鸦片当众销毁。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饱受屈辱】
(1)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各国侵略者纷至沓来,请列举出这一时期内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名称。
(2)近代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00多年间,中国是一个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
(3)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条约的签订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中的哪一条款最能说明这一点?
【探索抗争】
(4)19世纪后半期中国发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列举一例这次运动中在“自强”口号下创办的企业名称。
(5)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运动中,哪一运动曾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32、请简述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先生把这个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
33、写出“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及“兵谏”蒋介石的关键人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深远影响?
34、研学旅行能让学生感受到前辈的无私奉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在学中行、行中学,达到知行合一。
历史人物 | 名言名句 | 研学旅行基地 |
林则徐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福州林则徐纪念馆 |
左宗棠 |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故人。 | 湖南岳阳左宗棠纪念馆 |
邓世昌 |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 甲午海战纪念馆 |
谭嗣同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湖南浏阳谭嗣同纪念馆 |
孙中山 |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 南京孙中山纪念馆 |
陈独秀 | 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 安徽安庆陈独秀纪念馆 |
(1)请选择一处你的研学旅行基地,写出对应历史人物的一件重要史事,概括史事体现了他的哪种精神品质?
(2)请选出在制度探索中作出努力的两位历史人物。
(3)请从表格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表述准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