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1853年至1864年,中国并存的两个政治中心是

A.北京、天津 B.北京、广州 C.天津、天京 D.北京、天京

2、口号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反映的是下列哪次战役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3、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下列人物身上能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是

①林则徐

②琦善

③左宗棠

④邓世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图是两本连环画的封面,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C.近代探索

D.革命救亡

5、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A. 巴黎和会促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B.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6、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实现路线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是(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众志成城、自强不息

C.实事求是、勇闯新路

D.爱国主义、国际主义

8、如图是一本传记的章节目录节选。该传记介绍的人物应该是(     

第 14 章1979-1984广东和福建的试验

第 15 章1978-1982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

第 16 章1982-1989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

A.黄继光

B.雷锋

C.周恩来

D.邓小平

9、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余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句话旨在

A.提出扩充军队数量

B.抨击政府军备废弛

C.建议增加财政收入

D.说明鸦片输入危害

10、小明的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小明和同学去采访他。当问他为什么要参加这场战争时,他的下列回答,最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为保家卫国而战斗 B.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C.为中朝友谊而奋斗 D.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

11、土地问题千百年来都是农民群众关注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土地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以下内容反映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②留足国家的,交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④农民当家作主人,团结起来斗恶霸

A.④①③②

B.④③①②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12、在哪次战役中北洋海师全军覆没(  )

A. 旅顺   B. 黄海大战   C. 平壤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13、读下表,据此判断,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原因包括(     

台商投资项目

近2万个

台胞来祖国大陆

1200多万人次

两岸间接贸易

1300多亿美元

①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②两岸统属中华民族,有较好的交流基础

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

④“台独”势力已改变分裂祖国的立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面是九(1)班同学为本期黑板报准备的内容。由此可知,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A.反抗侵略的英雄

B.艰苦奋斗的楷模

C.改革开放的先锋

D.执政为民的公仆

1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③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进攻( )

A.陕甘宁边区 B.山东解放区 C.中原解放区 D.中央革命根据地

17、为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我国通过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

18、1956年~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建成大庆油田③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④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9、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共七大内容的是

A.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B. 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C. 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D. 确定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总方针

20、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根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B.是共产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C.是推翻清王朝并建立民国的起义

D.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帝斗争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下图是______创建于_____   

22、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_____________召开,_____________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23、国运兴衰,基于教育。

(1)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指 ______ 。

(2)1897年在上海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指 ______ 。

(3)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存在1300年的 ______ 制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24、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 ______(人物)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状元实业家______(人物)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

25、一人一城都是一枚书签,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人物)

(1)他是致远舰管带,光绪帝为其书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他是________

(2)他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曾帮助清政府收复了新疆。他是________

(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________,其革命活动主要________

(城市)

(4)广州十三行曾包揽了清政府跟外国的商务交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________政策,经历了鸦片战争的炮火,广州被迫开放为________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主权。

26、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________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7、《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中①处是___________;《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37—1940年)》中②处是___________

28、中国近代禁烟英雄是______;状元实业家是______

29、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_____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_____制度。

30、______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次年,______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图片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李宏同学用A.B.C三张照片为素材办了一份历史手抄报,请你为这份手抄报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2)分别写出A.B两位人物的重大贡献。

3)图D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4)小明同学想参观图E中的中共一大会址,请问他应前往哪一城市?中共一大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5)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2、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又兴起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布了什么文件作为变法的依据?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

(1)以上口号出自中国近代哪次运动?发生在哪一年?

(2)这次运动前期的运动主力是 ,运动中心在 ;后期运动主力是 ,运动中心在

(3)这次运动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4)这次运动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近代历史上,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

(1)中国称发生在1840年的中英战争为“鸦片战争”,而英国则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材料一中哪一条款最能满足英国的这一愿望?

(2)材料二中的条约签于哪次战争之后?与材料一相比,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所签订的条约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4)通过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