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5年2月1日《申报》有文章言:“中国自二十年来,亦未尝有志自强……其于置器一直,可谓尽心焉耳矣。惟有利器,而无用此利器之人,徒饰外观,毫无实际。”该文章发表的相关背景是( )
A.火烧圆明园使清廷面临统治危机
B.洋务运动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
C.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慈禧发动政变,维新人士无力回天
2、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 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提高与改进
C. 工业极大发展,辅助了农业 D. 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3、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威海卫是哪个国家的租借地?( )
A. 日本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4、“这部法律在1954年第一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这部法律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文中“这部法律”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下列我国科技成就不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取得的是
A.第一颗氢弹爆炸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6、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它的创办者是 ( )
A.孙中山 B.蒋介石
C.毛泽东 D.周恩来
7、下图为近代民族工业部分火柴品牌商标。据此可知,民族资产阶级主张( )
A.实业救国
B.教育兴国
C.军事强国
D.科技兴国
8、《毛泽东选集》中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巨大的成就”指( )
A.推翻清朝统治
B.建立中华民国
C.北伐胜利进军
D.实现全国统一
9、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A.贾平凹
B.莫言
C.翟志刚
D.路遥
10、“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它出自徐志摩于20世纪20年代写的《再别康桥》。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A.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B. 严复的《天演论》
C.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D. 李大剌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1、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中叶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1999年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说明澳门回归祖国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主权归属
B.经济政策
C.社会制度
D.生活方式
12、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B.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C.1936,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抗日
D.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3、1914年,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这表明袁世凯意图
A.当正式大总统 B.当皇帝 C.退休 D.改组国民党
14、如图中反映的建设成就发生在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5、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6、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表述是( )
A. 《南京条约》 B.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 1898年百日维新 D.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
17、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避,把革命的洪流汇集在一起,共对敌人,改变了过去那种“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分散局面。最初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
A.东京
B.檀香山
C.武昌
D.南京
1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9、“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内容应该是:
A. 清政府镇压葛尔丹叛乱 B. 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C.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D.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0、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曾国藩
D.左宗棠
21、1894年是农历的“甲午年”;1898年是_______年;1901年是“辛丑年”;1911年是_______年。
22、(1)请将代表下列经济特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下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A.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福建省的经济特区
(2)据图指出我国经济特区的地域分布特点
23、中国近代史上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民族英雄是______;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号召维新变法的思想家是______。
24、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______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______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25、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丰硕成果,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其中和陕西有关的成果为_______的开通;将重工业大都建在东北地区的地缘因素是_______。
26、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________
27、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为中英“______”,中法“______”。
28、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________》、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________》、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________》
29、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写成《_________》,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30、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___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__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31、探究题。纵观国共关系的发展史(1924—1949年),国共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某历史兴趣小组从以下角度对这段历史展开了探究:
(两次合作)
(1)从1924年到1949年,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请分别指出两次合作各取得什么成果?
(两次分裂)
(2)两次合作破裂的标志都是蒋介石发起的军事行动,请问第二次合作破裂的标志是什么?这次合作破裂,带来了什么后果?(从祖国统一角度作答)
(新的合作)
(3)你认为国共两党在21世纪应该怎样开展新的“国共合作”?
32、小导游:写一段关于京师大学堂的解说词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前身。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如果你来当京师大学堂的导游,你会对游客怎么介绍京师大学堂呢?
33、在学习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为了更好地对这一时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小明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确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
(1)请写出“工业起步”(即“一五”计划)取得的主要成就。
(2)“宪法保障”,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什么时候制定的?它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制度确立”与“三大改造”有关,“三大改造”分别指什么?
(4)“出现失误”指的是哪些历史事件?
(5)对比以上内容,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34、土地问题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中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同盟会时期,(孙中山)提出:“土地就等于空气一样,应该为大家公共享受,所以土地不能归诸私人,而应归之囯家所有才对。并设想,在此基础上,消灭“地主强权”,使“劳动者有田可耕”,国内人人皆为租地者。
——摘编自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
材料三: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
——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八上)
材料四: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八上)
材料五: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摘编自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天朝田亩制度》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说出这一设想是否成功实施并解释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被孙中山归纳为其思想成果中的哪一方面?
(3)材料三、四、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阶段对土地问题采取的不同政策。请结合所学,指出这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反映的政策与其他两个明显不同,并说明当时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