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英国《金融时报》称:“自 1978 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 年、1992 年和 2001 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三次创业高潮点的原因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城市

C.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为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市共青团授予王刚等20名同志第九届“淮南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这里的“五四光荣传统”主要指( )

A.爱国主义 B.坚守信念 C.艰苦奋斗 D.无私奉献

3、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特殊的“见证者”,它见证了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日军的大屠杀

④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4、1951年获得和平解放的少数民族地区是

A.云南

B.西藏

C.内蒙古

D.广西

5、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 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 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 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知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 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朋友的宴会

6、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间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

C.中国人民军队成立100周年时

D.改革开放100周年时

7、“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这反映的是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黄海海战 D.旅顺大屠杀

8、在正面战场的历次战役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进行了一系列会战和抗战,下列对正面战场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B. 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

C.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 国民党军队一直积极抗日

9、2016年,某学校要举办以“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小红同学收集了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资料,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A. 创立中国同盟会

B. 重庆谈判

C. 提出三民主义

D. 成立中华民国

10、《百年中国》解说词: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A.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中国开启思想文化新时代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1、下图挽联所述的历史人物是

A.赵登禹

B.张学良

C.佟麟阁

D.叶剑英

12、200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其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109年前那个烦闷的夏天,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请问这六位爱国者因参与了哪一运动而被砍头?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3、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出现有大批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踊跃报名参军,还有成千上万农民,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和医务人员,到前线担任战地勤务和运输工作,在国内,人民纷纷推行爱国公约。这表观全国一直支持

A. 解放战争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战争

D. 三大改造

14、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召开时,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材料表明古代雅典

A.注重法制建设

B.民众热衷参政

C.实行民主政治

D.文化繁荣昌盛

15、赵老师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记忆,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埠”八个字概括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李鸿章曾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曾( )

①主持签订《南京条约》 ②主持签订《马关条约》

③设立京师同文馆 ④兴办江南制造总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马关条约》中,有利于列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2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18、《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里有句歌词:“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与歌词相关的事件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9、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的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华兴会 D.保国会

20、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中共十八大确立了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C.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__(具体到年月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22、__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3、__________年6月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______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4、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年份

(1)公车上书开始于——

(2)中国同盟会建立于——

(3)五四爱国运动开始于——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

(5)黄埔军校创办于——

25、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____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____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6、1900年,为镇压____,扩大各国在华利益,列强组织八国联军侵略中国;《___》的签订使得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7、周恩来是著名的外交家,根据提示请写出他的有关外交成就和出席的重大会议。

(1)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提倡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2)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出席的会议:

(3)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 .

28、读图回答问题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年,达_____人罹难遇害。

29、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请按序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30、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________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想一想:怎样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你怎样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32、周恩来,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其卓著功勋彪炳千古,其崇高风范铭刻人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1927年)8月1日晚,周恩来主持参谋团委员会议,讨论南下行军路线问题。写出这一事件是什么?简述其历史意义。

(2)周恩来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的局面在中国出现。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共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方案?

(3)根据近代史上的相关知识,周恩来的行动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哪些内涵?你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33、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期待和平建国,但是,蒋介石的既定内战政策,却使中国再燃战火,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58—10月,国共双方在哪里举行和平谈判?

21946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哪个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31947年夏,刘邓大军的什么行动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事件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歌曲《社会主义好》,歌词为:“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材料二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有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哪年建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遇到的“严重失误”,工业上主要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有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

(3)材料三中的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什么事情?这“一个圈”涉及哪两个省?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情?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