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 D.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其中“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井冈山( )
A.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B.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发动了秋收起义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3、读图,对196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前进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D.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张謇说:“今欲巩固民国,非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不可。”随后又提出“棉铁主义”等计划。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
A. 实业救国 B. 教育救国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5、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
洋务运动破产
6、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7、下图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40年来中美关系的状况,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最主要信息是
A. 中美关系日趋紧张
B. 美国公开否定中美联合公报
C. 美国对华政策阳奉阴违
D. 美国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8、“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材料中“德先生”是指新文化运动时倡导的
A.民主 B.科学 C.民权 D.道德
9、“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新格局的形成,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材料中的“新格局”指的是( )
A.调整组建五大军种
B.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C.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
D.成立五大战区
10、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这种现象说明
A.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B.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C.中国的时装发展已经领先世界
D.“文化大革命”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11、191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袁世凯死了”,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围观者说,上下联对不起来,作者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袁世凯
A.编练新军 B.刺杀宋教仁 C.复辟帝制 D.出卖维新派
12、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道:“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
A.1916年
B.1917年
C.1918年
D.1919年
13、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B.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
C.“自强”和“求富” D.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4、“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
B.手工业的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5、微信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生物技术的突破
C.新材料技个应用
D.网络技术的发展
16、1936年李宗仁发表了《焦土抗战论》,表达“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李宗仁的抗战志向与决心在哪次战役中得到体现( )
A.血染卢沟桥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7、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有( )
A. 为解放战争赢得广大农民支持
B. 激发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
C. 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敌后根据地
D. 大大巩固了新中国革命政权
18、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下所示,处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9、经受抗日战争考验的人民军队已掌握了多种作战方式,在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A. 运动战
B. 阵地战
C. 游击战
D. 蘑菇战
20、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如下图),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事务,这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清政府近代外交意识增强
C.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提升 D.清政府近代国家意识产生
21、在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在第一次合作期间进行的_______,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合作取得了_______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2、徐悲鸿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 》
23、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时间是______;
24、____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5、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力量发展___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此期间,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___________工业基地。
26、完成下列相关知识填空。
(1)他,是大庆油田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誉为“铁人”。他是_____
(2)他,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__
(3)他,是一名军人,默默无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他是_____
(4)他,专注于田畴,毕生的梦想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______
27、《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________、_________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_________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瓜分中国狂潮。
28、抗争: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并在________一带狙击敌人,迫使八国联军撤回天津。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________壮烈殉国,结果,义和团在________的镇压下失败。
29、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忘我工作,“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位党的好干部是_______。
30、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司令员是________
(2)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底,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党的好干部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1、近代随着西方的侵略,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请写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刊。新文化运动期间,由陈独秀创办、成为当时宣传新思想的阵地是?
(2)洋务运动期间,开启了中国新式教育的是哪所学校?戊戌变法期间设立,发展为今天北京大学的是哪所新式学堂?科举制正式废除是在哪一年?
(3)辛亥革命后,当时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写出图片所反映的社会习俗的变化。
(4)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行驶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总特征。
32、同盟会的纲领?
3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每一位民族英雄就是我们民族的一座座丰碑。在近代历史上,为了反抗外来的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列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抗击侵略者的史实各一例。
(2)请写出下图中的人物在抗击外来侵略战争中的主要史实。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为了反抗外国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先后进行了哪两场运动?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材料二 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经济特区……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材料三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材料四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不久后,“松绑”风吹向全国。
(1)材料一中“某次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2)请写出改革开放初期两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对比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着眼点有什么变化?
(3)1984年我国的改革大潮从农村涌向何方?材料四中“松绑”的含义是什么?
(4)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进入快车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请列出其中一条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