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

A.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都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国

C.都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下图为江泽民总书记为某城市题写的特色标语:“军旗升起的地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毛泽东在此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B.党在该城市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蒋介石在此建立了国民政府

3、从十五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先后发生了四次变化,但其内容的一脉相承性从根本上反映了(  

A.指导思想就是各时期领导人的思想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C.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成不变的

D.中国逐渐转向资本主义道路

4、观察漫画,它与哪一事件有关​​​​​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明定国是》 D.《海国图志》

5、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匮乏

B.思想观念的解放

C.公共设施的兴建

D.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西方有一句谚语说:“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古代希腊的“辉煌”主要得益于(   )

A.种姓制度 B.中央集权制 C.君主立宪制 D.雅典民主政治

7、示意图反映出,与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①数量增加       ②分布范围更广       ③集中在北方沿海       ④沿长江向内地延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为了维护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北洋军阀政府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下列哪一史实可以证明( )

A.安庆起义

B.护国战争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表示“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人口众多,中国和印度将控制局面,并可能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1953年中印会谈

B.日内瓦会议

C.第26届联大会议

D.万隆会议

10、某历史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海浦东开发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资料,由此可见该小组研究的题目是(     

A.民族团结

B.改革开放

C.国防建设

D.曲折探索

11、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为戊戌变法而献身的维新志士是

A.康有为

B.袁世凯

C.谭嗣同

D.梁启超

12、造成下表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

时间

变化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户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户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户

A.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

B.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3、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4、我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民国约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面对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屠刀,依然“我自模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

B.左宝贵

C.谭嗣同

D.石达开

16、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7、孙中山所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同盟会 B.光复会 C.兴中会 D.华兴会

18、下表新中国空军战机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重大事件,从空军战机的发展历程,说明了我国

时间

事件

1956年

第一架自制国产喷气式歼-5歼击机在沈阳飞机场完成总装

1958年

中国首架轰-6轰炸机试飞成功

1967年

仿制苏联MIG-19,改装成功歼-6侦察机

1980年

歼-8战斗机开始服役

1998年

歼-10和歼-11战斗机实现首飞

A.军用飞机全部依靠自主研制

B.空军各系列战机装备齐全

C.航天事业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D.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19、北洋军阀时期推行尊孔复古,其实质就是

A.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

B.维护封建正统思想

C.将西方思想中国化

D.推崇中华传统文化,抵制西方

20、“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诗的作者是曾经担任潍县县令的( )

A.郑板桥 B.公冶长 C.张择端 D.赵明诚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从中获得了________,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2、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事件______

23、从鸦片战争开始,英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步步侵占我国香港地区。

(1)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割____________给英国。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割____________给英国。

(3)___________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24、三大战役:

名称

________战役

淮海战役

________战役

时间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等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地点

锦州、长春、沈阳

徐州

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

意义

解放______全境

解放了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区

________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

 

 

25、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____”,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战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____”。

26、

(1)该图中的宪法是( )年,在(   )会议上通过的。

(2)它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27、1911年,革命党人发动的______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

28、一座老城,一段往事。

(1)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在那里诞生了。那里是________

(2)中国红色革命圣地,曾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那里是________

(3)中国军民曾在那里打败日军发动的第三次会战,取得了自珍珠港事件以来,美英盟军在亚洲战场的唯一胜利。那里是________

(4)抗战陪都;战后,国共双方曾在那里和谈,共商国家大计。那里是________

 

29、1956年,我国对农业采取_____________形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______________制度的确立。

 

30、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______”。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在日本东京成立了______,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某班开展有关抗日战争的探究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什么?

(2)1938年3月,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什么?

(3)请写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人物三位。

(4)对抗日战争进行纪念有何现实意义?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毛泽东选集》

根据材料,分析毛泽东所提出的造成军阀割据的原因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33、汇入工业文明的大潮,近代中国经历了屈辱、艰辛的历程。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

(1)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成表格。

战争

战后签定的条约

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

《马关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和斗争。请写出中国人民抗争的2个事件。

(3)从近代中国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学习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张力同学计划在暑假期间追寻前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下因为张力同学根据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所画的示意草图(A为出发地)

(1)说出图中字母标注的长征途中的四个地点。

(2)请你谈一谈中共中央在B地召开会议的时间、意义。

(3)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壮举,“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宣告结果”

——毛泽东

(4)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