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宣传海报,其中一位屡试不第后创立拜上帝教,并最终成为天王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A.陈胜
B.洪秀全
C.李自成
D.李秀成
2、太平天国运动中,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内容的政治纲领是
A.《敬告青年》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国家是( )
A.英国
B.荷兰
C.法国
D.德意志
4、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中共十七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5、“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9 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该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C.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尝试制度变革
6、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
A.想象的梦,靠美好的想象来实现
B.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C.自由的梦,人人可以实现自己的任何愿望
D.发展的梦,将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7、下图是马星驰先生所作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学生游行的先锋作用 B.商人罢市的推动
C.工人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D.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8、改革开放以来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为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国家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在民族地区尽量多办一些能源、原材料加工业项目,以保持各民族各地区的协调。这体现了我国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C.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D.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
9、“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双十协定”签订
C.土地改革运动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0、下侧是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数量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洋务运动中创办大量民用企业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1、1919年5月6日清晨,《民国日报》总编辑邵力于来到复旦大学,召开全校同学临时紧急会,他激动地说:“北京学生有这样的爱国思想和行动,难道我们上海学生会没有吗?”复旦学生当印发动起来,上海学生运动由此开始……可见,五四运动发展到上海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学生的参与 B.知识分子的鼓动
C.各地工人的罢工 D.社会各界的响应
12、在近代史上,曾两度进占中国首都的国家有
①法国 ②美国 ③日本 ④英国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3、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人民群众高唱“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的歌谣,与国民党展开殊死的战斗。60万人民军队的身后是543万支前民工。一兵九夫,是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支撑起战争的需要,是广大的人民陷国民党军队于失败的汪洋大海之中。”纪录片《决战淮海》中的这段话揭示了淮海战役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民众的大力支援
C.国民党部队战斗力低下
D.我党作战方针正确
14、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以下是
A.大生纱厂 B.汉阳铁厂 C.福州船政局 D.福新面粉公司
15、“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这首战歌,奔赴朝鲜前线。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原因是( )
A.朝鲜爆发内战
B.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C.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D.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16、下列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个国家”是根本前提
②充分考虑了台湾和港澳的历史和现实
③大陆承诺放弃武力,和平统一
④统一后的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 )
A.蔡锷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有为
18、据下图判断“读书摘要”中的“会议”是指( )
A. 中共一大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二大
19、史书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开发
B.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20、斯大林解释说,张学良分量不够,怎能做全国抗日领袖,中共也一时没有领导抗日的能力。蒋介石虽是一个“可憎的敌人”,但他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的抗日领袖。请问斯大林发表评论是针对什么事件( )
A.九一八事变
B.重庆谈判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1、____________年,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建立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方式:____________,社会主义改造创举是____________。
22、1851年1月,________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1864年,________的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的口号是“自强”和“________”,创办大批近代企业。清政府任命主张收复新疆失地的________为钦差大臣,成功收复新疆。
2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雄 关 漫 道 真 如 铁 | 李鸿章 |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①___”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历近代史上第1次近代化探索。 |
该图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②____,以他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下,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决议进行变法历史上将这次变法称为“戊戌变法”。 | ||
孙中山 | 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新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 ③____,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
陈独秀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了④____的号角。这次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
毛泽东 | 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⑤___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24、1840年6月,_______爆发,这场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法国签订《_______》,通过条约,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25、【艰辛探索·曲折前进】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1965年9月17日我国首先完成了________,这项科技成就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且对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原则已经成为当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_____________。
27、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切断敌人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_______全境。
28、华北危机: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________________”。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________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9、在_______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收缴的110多万千克鸦片当众销毁。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0、_______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______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引发了之后的瓜分中国狂潮。
31、人物年谱实际上是社会和经济的缩影,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广阔场景。以下几则材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的年谱片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 28岁:7月23日至8月初,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二 1927年 34岁:9月,在湘赣边领导起义。10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材料三 1935年 42岁:1月15日至17日,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材料四 1945年 52岁:8月,重庆,作为主要成员,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材料五 1949年 56岁: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材料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年谱片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他开辟了一条什么道路?
(3)材料四中所说的“较量”是指什么事件?
(4)与材料五相关的这次战役的重大战果是什么?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该继承这位历史人物的哪些优良品质?
32、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及其内容是什么?这场运动为何会失败?它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3、抚今追昔,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艰辛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艰辛探索,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1958年国内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夏秋之际,各地又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据此说出我党在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两个严重失误分别是什么?
【时代楷模】
(3)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称为“铁人”和“解放军好战士”的分别是谁?在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建设成就】
(4)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高昂的热情,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列举两项建设成就并据此回答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对我们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34、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1)依据材料一,概述李鸿章提出的“中国欲自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 洋务派人士上书清政府奏折摘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
(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请将材料二奏折中的建议与下表洋务运动中的具体措施进行匹配。(填序号)
奏折建议 | 洋务运动中的措施(部分) |
A | 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末最大兵工厂。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 |
B | 1873年,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88年,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 |
C | 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选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学习造船、驾驶。 1875年,轮船招商局第一批留美幼童赴美学习。 |
材料三 辛亥革命摒弃了以“朝代”代“国家”的陋习,第一次出现以“中华”为国号的现代民族国家模式。革命派所发出的“建设新中国”的呼声,是20世纪中国的时代最强音。“在亚洲首创共和”的历史功绩自应彪炳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史册。
——摘编自刘学照《辛亥革命研究略议》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四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他们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他们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5)根据材料四,写出“新文化运动”发端的标志。并概括该运动兴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