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伐军出师时,广东工农群众掀起了支前运动,随军出征。北伐军每攻破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民众加入军队,这让北伐军的势力逐渐壮大。不到半年,北伐军便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材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
B.国民革命军的英勇善战
C.北伐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D.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一大
C.中共二大
D.《中华民国约法》
3、“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这个“崭新的共和国”( )
A.宣告了中国实现了统一
B.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C.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实现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富国强兵梦
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知识卡片,其中有误的是( )
背景: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重大战役:平型关战役 时间:1950年——1953年 |
A.背景
B.目的
C.重大战役
D.时间
5、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这里的“启蒙之水”是指( )
A.自强求富
B.救亡图存
C.民主科学
D.实业教国
6、19世纪末,“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C. 建立共和国 D. 推翻清政府
7、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 九一八事变 B. 双十二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8、下列历史事件跟美国没有关系的是( )
A.《马关条约》
B.五四运动
C.太平军击伤戈登
D.《九国公约》
9、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B.《辛丑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新文化运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0、某班开展“看口号猜历史事件”的竞猜活动。下列竞猜对应正确的是( )
A.自强、求富——辛亥革命
B.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解放战争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护国战争
11、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中国近代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该战争是由哪一个国家发动的? ( )
A. 美国 B. 俄国 C. 英国 D. 法国
12、下图所示军种是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堪比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震慑敌人的最有力杀手锏。下列关于其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
③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④它的前身是第二炮兵部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的党的主要任务是( )
A.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 建设共产主义
C. 制定最低纲领
D. 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14、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鞑虏”指的是( )
A.西方列强
B.满清政府
C.少数民族
D.北洋军阀
15、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批准颁布的建国纲领性文件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此“建国纲领性文件”是
A.《农政全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资政新篇》
D.《天朝田亩制度》
16、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横线”处应该填的是( )
A.中国工农红军
B.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C.东北抗日联军
D.东北野战军
17、国家安全靠国防实力来保障,科技是强军的重要途径。典型事例是我国于1966年组建了( )
A.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B.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C.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D.中国航空母舰舰队
18、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地点都是在(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1985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以下地区中不包括(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闽南三角地区
D.京津唐地区
21、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________作用。
2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_________.
(3)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___。
(4)1986年,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计划纲要是_________。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文献。
(1)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3)提出新发展理念——
24、中共二大:________年7月在上海召开。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________。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推翻________,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____________。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________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
25、科学发展观在______(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6、观察如下图,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中国固有领土:曾母暗沙
B.2012年海南省新设的地级市:三沙市
27、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8、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9、孙中山辞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_________继任临时大总统。
30、远去歌声弥凝重,再唱经典更撼心。
(1)1931年“ ”事变之后,东北逐渐沦陷。《松花江上》表达了东北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是一首经典的抗战歌曲。
(2)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 传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
(3) 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办,鼓舞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31、“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请你谈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32、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经历了各种艰难曲折,最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探索革命道路——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哪次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的失败,促使中国共产党寻找到哪一条适合中国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2)反抗外来侵略——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在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在东北率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谁?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3)推翻专制政府一一请写出为实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目标,中国人民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写出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标志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的事件。
(4)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程给你的感悟是什么?
3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联合开展的重大军事活动是什么?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国共关系破裂,请写出其失败的标志。
(2)随着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合作,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什么主张?促成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七七事变后,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综上所述,谈谈国共关系的变化给你带来的启示。
34、新时期,党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材料三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摘自《亚心网》
(3)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