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同学在班级开展的抗日名将故事会上,讲了台儿庄战役,他要讲的抗日名将是( )
A.彭德怀
B.林彪
C.李宗仁
D.谢晋元
2、1936年4月9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张闻天,电报指出:目前不应发布讨蒋令,而应发布告人民书与通电;在此时机发讨蒋令,策略上把我们自已最高的政治旗帜弄模糊了。材料中的“最高的政治旗帜”是指
A.打倒军阀,统一全国
B.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3、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这段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没收地主土地后地主一无所有②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③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英国的商船和军舰开到了湖北武汉,你认为是和下列哪个条约有关:(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5、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武汉义旗”是指(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6、1919年6月初,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新”的理解不正确的
A. 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B. 斗争方式从学生罢课变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C. 工人阶级取代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D. 斗争对象从帝国主义变为北洋军阀政府
7、上甘岭战役中,这位战斗英堆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他是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黄继光
D.杨根思
8、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为我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是( )
A.容国团 B.庄则栋
C.许海峰 D.刘长春
9、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这是为了庆祝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共同纲领》的颁布
D.十一届三中会会召开
10、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里哭泣”这段历史,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 )
A.东北烈士纪念馆
B.延安革命纪念馆
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九一八纪念馆
1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共同纲领》
B.《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2、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随后,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四保临江”
B.粉碎全面进攻
C.转战陕北
D.挺进大别山
13、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14、1912年1月1日,南京城内张灯结彩,民众欢庆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正式成立( )
A. 太平天国
B. 南京国民政府
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 中华帝国
15、在中国近代史上某个不平等条约里有这样的条款:增开天津为商埠。那么你认为这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黄埔条约》
D.《望夏条约》
16、八年级(3)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他们发现1952年全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分析原因并得出了结论,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17、下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操办,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它是在下列哪一口号下进行的?( )
A. 自强 B. 求富 C. 科学 D. 民主
1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推进了西部大开发
D.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19、如图是某城市的一座雕塑:一双大手把一根烟枪折为两段。此雕塑是为了纪念在这里发生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对外国毒品走私的运动。这一雕塑应该建在
A.厦门
B.虎门
C.澳门
D.金门
20、“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所反应的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公车上书
D.辛亥革命
21、请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奋斗历程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重大关头 | 重要事件 | 伟大意义 |
日出东方 | ① |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星火燎原 | ②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
星火燎原 | 遵义会议 | ③ |
灯塔指引 | ④ |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
22、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是( )
23、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_____为代表,掀起了洋务运动,这场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的产生。
24、某学校举办了“光辉历程”的纪念活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内容补充完整。
主题一 历史的选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1949年10月1日,_______________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主题二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0-1952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1953-1956年______________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1958年大跃进和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5、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第一部____类型的宪法;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____。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平型关大捷总指挥——
(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
(3)发表东北易帜通告——
(4)黄埔军校校长——
27、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坚强意志跟冲天干劲,带领钻井队艰难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被称为“铁人”的是________。
28、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_______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29、图片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图片折射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请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人物领导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建立何种政治制度?
(2)图2人物人物建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该政党的政治纲领又是什么?
(3)图3杂志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30、爆发:________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________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________城。
31、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是在哪次会议制定的?
(2)1954年的哪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法律的性质是什么?
(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法治遭到破坏,这一时期的最大的冤案的受害者是谁?这场动乱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2014年10月,哪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我国的民主与法治?
32、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现让我们回顾中共八大及八大以后历次党代会,探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辉煌的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会议。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在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上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3)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探索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下列时间轴,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叙述。
3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自强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欺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材料三: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1)根据材料一所述,1840年至1901年,西方列强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条约的哪一条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些企业的创办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