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少有哪场历史事件,像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样,将历史如此清晰明澈地划为两个时代,它既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也是一个没落时代的终局。如此评价“五四运动”是因为( )
A.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胜利
B.五四运动以革命性、进步性、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什么战争中的一首战歌
A. 抗日战争
B. 北伐战争
C. 抗美援朝
D. 解放战争
3、“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文意豁然。”材料中“滇黔独立”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4、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A. 金田起义
B. 攻克武昌
C. 定都天京
D. 天京事变
5、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25年他临终遗言中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表述。他当时没有完成的最主要的革命任务应该是( )
A.创办黄埔军校实现国共合作 B.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
C.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6、下列人物中被称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是
A. B.
C. D.
7、下表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新中国的成立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B | 西藏和平解放 | 祖国完成统一 |
C | 土地改革的完成 |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D | 抗美援朝的胜利 | 结束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
A.A
B.B
C.C
D.D
8、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广州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9、时代楷模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值得人们学习、尊敬、传颂的人物。下图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B.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10、蒋廷敝认为:“他想平均地权,虽未实行,也足以表现他有相当政治家的眼光。他的运动无疑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他也不能为我中华民族造幸福。”“他”指的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洪秀全
D.光绪帝
11、深圳市建设有深水港货运码头、国际客运邮轮中心、国际机场、火车站、四通八达的地铁,各区都建设有长途汽车客运站,市内公交线路密布。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说明( )
A.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取得新成就
B.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充满活力
C.海陆空水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
D.落实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重庆铜梁人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到被大火吞噬,他们的事迹体现了哪些精神?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C.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D.热爱祖国,爱岗敬业
13、“从云南开始的这场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但是,它并未最终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材料评价的是
A.护法运动 B.二次革命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14、“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C.制定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
D.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15、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阆”
A.①②③①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16、我国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把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采取的措施是
A. 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B. 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
C. 兴建工业,大面积扩建工厂
D. 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
17、《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与慈禧太后的这段感言相关的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四十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19、“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材料中的“古城”是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上海
20、1935年底,北平学生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声,他们纷纷参加了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二九运动 C.全民族的抗战 D.百团大战
21、1919年____,引发了五四运动,学生们提出了“____、____”,“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运动中心也由____转移到____,五四运动也成为了____的开端。
22、1951年,人民解放军以战促和,最终实现了这片高天厚土的和平解放。这片地区是_________;每年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
2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土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______"局面;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地区)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24、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重视农业生产。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 ______。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开创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 ______。
25、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顽强斗争最终英勇就义的将军是
26、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27、_____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_____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28、________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______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9、请写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革命斗争中召开过的相关会议
(1)中里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________________
(3)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________________。
(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________________。
30、柯文楠英国学者柯文楠(CACurwen)“认为太平天国是一场千百万底层民众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大无畏的牺牲的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只是因为存在客观上的局限性,它的政权制度无法体现这一理想。”这里的“局限性”指的是
A.农民阶级自私狭隘的特性 B.偏师北伐,孤军深入
C.提出的革命纲领不切合实际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1、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什么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32、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进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叫什么?
(2)孙中山把这个政党的十六字纲领在其机关刊物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是什么?
(3)辛亥革命爆发的地点在哪里?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4)辛亥革命在思想上的影响是什么?
(5)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体现在哪方面?
33、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哪一年?指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2)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进行了哪些努力?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单代,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不自觉走向自已预期目的的反面。
——《洋务运动史》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引进外国的器物,无法挽救民族危机。他们历经温和的改良和武装革命,开始探索制度的变革。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改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与什么运动有关?该运动提出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洋务官僚们的预期目的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他们不自觉走向自已预期目的的反面”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3)材料三中“温和的改良”和“武装革命”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这两个事件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方面有什么相同作用?
(4)以上材料共同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学习主题,请你给这个学习主题拟一个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