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占领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割占台湾
2、下图是19世纪后半期中国铁匠制造的铁甲舰平远号,制造该舰的根本目的是
A.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B.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C.维护清朝统治
D.为洋人服务
3、电视剧《大宅门》讲述的是老北京一家百年药店白家“百草厅”的百年兴衰沉浮历史,这家民族资本家老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应走的发展道路是( )
A. 公私合营 B. 独立经营 C. 投资国外 D. 股份制经营
4、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从根本上看,辛亥革命并未成功。帝国主义始终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原因是
A. 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
C. 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孙中山
D. 反对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5、小明的爷今年(2019年)恰逢80大寿,即1939年出生,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那么,小明的爷爷出生于民国多少年?
A. 民国二十六年
B. 民国二十七年
C. 民国二十八年
D. 民国二十九年
6、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文件中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废除丞相 B.太平天国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9、2017年5月“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系统课题顺利通过验收。“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支持的课题,它是全球第一台性能超过十亿亿次的计算机,并且全部采用国产高性能众核处理器构建。这表明我国( )
A. “863计划”已完成 B. 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 科技总体水平已领先世界 D. 高等教育形成相当规模
10、下列几项说明了《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 使中国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37年7月7日,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与悲愤、血性与荣光的日子!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烽火》曾特意选择于7月7日举行首映式,具有纪念意义的地点应首选( )
A. 柳条湖 B. 北大营 C. 宛平 D. 南京
12、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是
A.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国民党改组
C.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 中共“三大”的召开
13、《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该条约内容,最能说明这个观点的是(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清朝向列强赔款白银,本息达9.8亿两
C.将北京东交民巷一带划定为使馆界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反帝斗争
14、“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则旧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引起了某班同学的激烈争论,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观点较典型,正确的是
A. 甲:该消息反映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后,农民已共同富裕
B. 乙:该消息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生产力迅速发展
C. 丙:该报纸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鲜明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就
D. 丁:该消息明显带有20世纪50年代末那个时代特有的大跃进烙印
15、1895 年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人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1915 年,袁世 凯复辟帝制,83 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上述变化反映出( )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传播
B.儒家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C.清王朝统治的日趋衰弱
D.资产阶级民主逐步完善
16、1960年底,西藏地区成立乡级政权1009个,区级政权283个;78个县(包括县级区)和8个专区(市)也成立了人民政权。乡级干部全是藏族区级干部90%以上是藏族,并且有300多名藏族干部担任了县以上领导职务。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藏族享受比其他民族更多的权利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C.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
17、《暴风骤雨》中关于分马有这样一段描写:“……郭全海和老初带领积极分子们,忙于分牲口;……整个场子里,有二百七八十匹骡马,还有二三十头牛,外加五条小毛驴。牲口都标出等次,……他们计算好了,全屯没马的小户,都能摊上一个顶用的牲口。”这样的场面应发生于( )
A.抗战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8、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是( )
①民族 ②民权 ③民生 ④民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回首党的辉煌岁月,英雄足迹遍布党史。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是( )
A.邓稼先
B.焦裕禄
C.袁隆平
D.雷锋
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这场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D.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21、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121页最后一段
落后原因:民族工业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压迫。
22、抗美援朝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是_________,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的是_________
2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基础)见课本P67
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是___________,文章《___________》。
24、1947年夏,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序幕是______。
25、请将下列地区的字母代号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B.中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26、革命著作的出版和革命团体的成立有力的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章炳麟的《 》、邹容的《 》、陈天华的《 》和《警世钟》等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其政治纲领阐发为“ ”“民权”“民生”。
(3)各种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 。
27、1839年6月, _________ (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 _________ 。
28、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___________末年才被废除。
29、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民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___________,劝禁女子___________;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___________”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4)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___________的特征。
30、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31、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
请回答: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军事较量是指什么事件?
(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什么?
(3)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学习这段历史,你对其中哪一位爱国志士印象最深刻,请写出他的名字和事迹?
(4)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2、规定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条约是?哪个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国侵略者在华鸦片贸易合法化?
33、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抗战,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1)什么事件的爆发导致了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什么时间?
34、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李鸿章提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超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
(1)材料一中李鸿章言论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的口号是什么?
【制度变革】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由此也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
(3)材料三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思想解放】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5)材料四里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6)通过以上材料分析,请你说说以上“近代化探索活动”过程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