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虎门销烟的主要主人公是( )

A.孙中山

B.左宗棠

C.曾国藩

D.林则徐

2、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杂居

D.民族区域自治

3、近代的某个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的实施( )

A. 体现出英国对华贸易的公平性   B. 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入

C. 促进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

A. 1841   B. 1842   C. 1856   D. 1860

5、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爱国行动的共同点有(  

   

①都发生在北京  ②参加者都是青年学生 

③都是反帝爱国运动④都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中国人深知“户破堂危,唇亡齿寒”、“救邻自救”的道理,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时,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央政府便派谁为司令员率军队入朝作战(     

A.彭德怀

B.林彪

C.邓小平

D.刘伯承

7、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先进人物被誉为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公而忘私,艰苦创业

C.善于改革,勇于创新

D.反腐倡廉,崇尚节约

8、“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9、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开始于

A英国

B波兰

C意大利

D法国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就业制度的改革,催生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新鲜的事物”的是(     

A.统包统配

B.持证上岗

C.就业培训

D.人才市场

11、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的一个家庭要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将军。家里有一名成年男主人,一名女主人,一名未成年男孩,一名男奴隶、一名女奴隶。根据当时的民主制度,可以参加投票的有

A. 5人

B. 3人

C. 2人

D. 1人

12、为了驳斥抗战期间出现的速胜论与亡国论,毛泽东在1938年撰写了哪一伟大著作?(       

A.《论联合政府》

B.《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C.《论持久战》

D.《井冈山的斗争》

13、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1987年,联合国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立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14、《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一书收录了3621首抗战歌曲。下列作品会被收录其中的是

①鲁迅的《狂人日记》                                        ②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③徐悲鸿的《愚公移山》                                        ④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亚罗号”事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16、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 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这直接引发了(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7、1920年,先进的知识分子陆续创办了《劳动者》《劳动音》等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工人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这些刊物的创办(     

A.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C.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18、他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以身作则,顽强工作,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文中的“他”是

A.焦裕禄

B.邓稼先

C.王进喜

D.雷锋

19、人民币上除汉字外,还有4种少数民族文字,这说明

A.我国民族众多

B.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

C.我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

D.各民族文字不同

20、关于中共七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454月在延安举行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的报告》

D.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___

22、近代中国文化教育

(1)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_________

(2)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新式学堂_________

(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_________

(4)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_________

23、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人是_____。

(2)列举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_____。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_____为国务院总理。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5)2013年,_____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2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楷模的解放军好战士是________

25、_______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6、太平天国永安封王封______为东王,封______为翼王,后来又封从香港回来的______为“干王”。

27、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会议是——

28、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成立了______,协调指挥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29、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____

30、填空题。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发生过很多重大的事件,请根据下列图片将相关内容填写完整。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观察如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填到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开始的地点

B、20世纪90年代设置的扩大开放的地点

C、对外开放的代表和窗口城市

32、抚今追昔,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艰辛探索】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艰辛探索,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哪次会议之后?这次会议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1958年国内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夏秋之际,各地又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据此说出我党在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两个严重失误分别是什么?

【时代楷模】

(3)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称为“铁人”和“解放军好战士”的分别是谁?在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建设成就】

(4)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高昂的热情,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列举两项建设成就并据此回答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对我们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33、制度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请回答:

(1)1954年我国确立了怎样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基层民主建设、新型民族关系建设过程中分别确立了怎样的基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哪一次会议?

(3)制度的创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港、澳的回归成为哪一制度构想的成功实践?试分析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拐点:新中国成立后】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3——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艰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的报道。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什么?农村改革最先从哪里开始尝试?

【感悟历史】

(6)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