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国民党一大

2、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3、某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榨空前加大,两江总督刘坤一评价此条约的后果时说:“此决创巨病深,实与亡国无异。”结合所学判断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4、“国民党人被迫应战,他们一开始就不能统一行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袁世凯以江西、南京为进攻重点……,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材料表明二次革命被镇压的原因是(  )

A. 国民党力量涣散 B. 列强干涉 C. 国民党力量强 D. 脱离人民群众

5、义和团运动在战斗中提出的口号是(

A. 扶清灭洋   B. 反清复明   C. 反帝反封   D. 反清灭洋

 

6、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传播新思想 C.开始兴办新式学堂 D.筹建海军

7、相对于祖国大陆而言,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 )

A.语言不同

B.风俗习惯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不受中央管辖

8、陈天华在1903年出版的《猛回头》中写道:“这,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

B.禁止中国人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D.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9、下列战役不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甲午海战

10、下列关于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山西西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取得的胜利

B.八路军取得的战绩

C.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D.是在国共配合得最好的一次会战中取得的

11、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若想了解当时的情况,可查阅的刊物是

A.

B.

C.

D.

12、2017年12月13日,一位名叫朱彦的年轻人在网上发布了右面这张图画,瞬间刷爆了朋友圈,画中写道:“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我们必须铭记的历史事件是

A.日军在旅顺屠城

B.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南京大屠杀

1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一位晚清名将率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这位名将是

A.关天培 B.陈化成 C.曾国藩 D.左宗棠

14、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支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据此可见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控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15、2021年3月10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回顾历史,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的问题是(  

A.成立新中国

B.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C.实行改革开放

D.恢复国民经济

16、1958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方向,应该是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这反映了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加快改造,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C.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D.为发展生产力,急需变革生产关系

17、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由此可知这场“谈话”(     

A.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

18、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机构不完善

B.统治者缺乏经验

C.军队缺乏训练

D.末代国君的昏庸、奢侈、残暴

 

19、“我国为什么要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呢?”当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时,你的回答应是(  

A.为了抗美援朝战争提供强大的支持

B.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为了消除国民党的残余势力

D.为了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20、据统计,197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仅为0.77亿美元,到2007年已达到1245亿美元,增长超过1616倍。这组数据

A.反映两岸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

B.说明两岸已遏制住“台独”势力

C.表明两岸尚未实现通航、通邮

D.说明两岸已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打开中国大门的第一场战争是_____。南昌起义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后,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了一条_____的革命道路。1945年,_____ (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_____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2、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____________,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解散________;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__________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________。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____________,可指定继承人。接受________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1915年末,下令以1916年为“________________”,准备元旦登基。

23、观察图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请将对应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方框内______

 

图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A.五四运动爆发地 B.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在地

 

24、在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____________口号,__________运动学生们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25、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是维护________的利益。

 

2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基础)见课本P67

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是___________,文章《___________》。

27、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

 

28、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9、将下列各题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运动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曾经攻占南京,改名_______,定为都城。

(2)_____________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_________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1936年_________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1937年的__________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中国人民艺术家”是___________,“中国近代绘画之父”是___________

30、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民族同仇敌忾,顽强抗争,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英雄人物,请把他们的姓名分别填在相关事件后的横线上:

(1)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禁烟英雄是___________

(2)坚守虎门炮台,壮烈殉国的广东水师提督是___________

(3)年逾六旬,却“亲自舆榇”出关,收复新疆的陕甘总督是___________

(4)1894年,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的清军将领是___________

(5)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致远”号管带是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回顾这一曲折历程,回答问题:

(1)20世纪50年代初,什么运动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2)什么事件的完成,标志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3)什么事件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在什么事件之后盲目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什么事件具有“一大二公”的特点,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2、近代随着西方的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洋务运动期间,开启了中国新式教育的是哪所学校?1898年设立,发展为今天北京大学的是哪所新式学堂?

(3)辛亥革命后,当时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举出两例。

(4)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写出两点即可)

33、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的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最终完成的?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材料分析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从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奠基,直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历史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其中的三幅浮雕。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为虎门销烟。请问这件事件发生在哪一年?领导者是谁?为什么把它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系列浮雕中的第一个内容?

2)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什么战争?中国近代史上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什么?

3)图二再现了金田起义的壮丽场景,领导这场起义的历史人物是谁?美丽的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历史上它曾有多个名字,太平天国在这里定都后,将其称作为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