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同盟会

C.强学会

D.兴中会

2、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今天南京总统府旧址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青年杂志》的创办

C.七七事变的爆发

D.中共“一大”的召开

3、阅读下列文字,它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项科技成就发表的评论

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4、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D.中国近代化探索层层递进、急遽深入的过程

5、一文关于某文献写到:它明确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余粮、余钱缴“国库”。这个文献是

A. 《变法通议》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天朝田亩制度》

6、下列是在某次战争中牺牲的部分革命英烈名单。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是(     

范庭兰(1903-1939)

戴民权(1891-1940)

孔庆同(1912-1942)

郭好礼(1904-1943)

李恒泉(1915-1944)

彭雪枫(1907-1944)

A.甲午中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日战争

7、“火,足足烧了三十多分钟,他忍受着烈火焚身的痛苦,双手深深地插到泥土中,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至牺牲。”他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彭德怀

D.邓稼先

8、中华民族,英雄辈出。某同学要在班会上展示下列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应该为这些历史人物选择的最恰当最准确的主题是(     

A.怀念英烈致敬英雄

B.打击欧洲列强英雄气概美名扬

C.民族英雄永在我心

D.感恩抗日英雄缅怀革命先烈

9、“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武昌起义

C.黄埔军校建立

D.东北易帜

10、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A檀香山

B.广州

C.南京

D.东京

 

11、“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前身为民主科学座谈会,1946年5月4日更名为九三学社。它的更名跟以下哪个事件有直接关系(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2、我们现在对商朝的了解远远超过对夏朝的了解,这主要是因为

A. 夏朝距离现在比商朝更久远   B. 商代有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

C. 迄今商代的遗址发现比较多   D. 人们对商朝的研究力度更大

13、“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说这番豪言壮语的,是在中日黄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

A.左宗棠 B.邓世昌 C.戚继光 D.关天培

14、对下面年代尺上提供的时间,解读准确的是

A.1842年,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

B.1895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1901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D.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5、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近代史编》中指出,这场战争……英占九龙司地方一区;赔偿英法巨额军费;沙俄割去约40万平方千米土地;增开口岸、内地游历通商等,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这场战争”(     

A.战后签订了《南京条约》

B.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16、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为什么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还要将曾经激发中华民族英勇战斗的《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呢?为什么还要时时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是(

A. 学以致用   B. 知耻后勇   C. 闻鸡起舞   D. 居安思危

17、“创办的目的是获取利润,产品销售于市场……某些产品还起到了抵制洋商、洋货的作用。”下列不符合材料所述特征的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湖北织布局

D.汉阳铁厂

18、捉蒋----英雄壮举;放蒋----大局为重;送蒋----情真意切。与此评价相关的人物是

A.彭德怀 B.李宗仁    C.张学良     D.周恩来

19、毛泽东开创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的建设道路,两者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

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的经验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中共八大的继承和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B.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

D.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中国作___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明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2、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3、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GDP)在世界排名________位;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________位。

24、______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________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

2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_ ,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21年,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中心工作是___________

26、_______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故又被称为“_________”。

27、为镇压________运动,帝国列强发动了侵华战争,后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________》。

2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根据信息提示,写出下列答案。

(1)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技发展计划——

(3)万隆会议提出的外交方针——

(4)对少数民族居住地方的管理方法——

(5)九年义务教育是哪一发展战略的奠基工程——

30、甲午中日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________”的思想,创办了大生纱厂。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回眸过去,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请结合一年来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方列强的枪炮声震醒了清王朝部分官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发起了一场自救运动,发展近代军事工业,这场运动前期的口号是什么?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谁?

(2)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变法运动,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时间是哪一年?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请说出这里的“创举”的含义。

(4)在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下,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谁?

(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命运,请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6)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城市一农村一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在这条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是谁领导建立的?

32、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梦想,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事件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1

李鸿章等

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政府统治

2

康有为、梁启超

救亡图存,主张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3

三民主义

4

陈独秀

5

(2)中国人在以上救国道路上的探索都失败了,这些失败对你有什么启迪?

33、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之间的分分合合,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成果?

(2)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3)哪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最后签署了哪一重要文件?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社会巨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材料二: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据《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三: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材料四: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议论时政得失,如《民国新闻》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各种政党、社团纷纷成立,191210月,仅在民政部登记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2个。由于“社会对政治兴味非常亢进”,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猛增,“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

——均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众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这一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2点)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