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是1895年英国讽刺杂志刊登的一幅名为《“巨人”中国与“杀手”日本》的漫画。与此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望厦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黄埔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2、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D.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体制
3、一般来说,史料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的。第二手史科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各项内容中与九一八事变直接相关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图一和图二
B.图二和图三
C.图三和图四
D.图一和图四
4、下面不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A.全面创新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从严治党
D.全面依法治国
5、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建立
C. 国民党革命远动的开始
6、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了( )
A.赔款2100万银元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汉口为通商口岸 D.鸦片贸易合法化
7、天津等11座城市被迫开放,并在天津等商埠开辟租界,迫使中国国门洞开,这些商埠逐渐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掠夺中国的据点。“天津”被迫开放所依据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8、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 )
A.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要改善
C.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要发展重工业
9、下图名为“吃饭不花钱,全社共劳作”(1958),其中“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信用社
D.人民公社
10、下列有关公车上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车上书的背景是德国强占了胶州湾
B.公车上书引起了皇帝的高度重视
C.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了序幕
D.公车上书标志着百日维新的开始
11、1876年,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他强调兴办( )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新式海军
D.新式学堂
12、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校历史兴趣小组要去参观当年农村改革的起源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是( )
A.上海浦东开发区
B.深圳经济特区
C.安徽省涡阳县
D.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所适用的地区是 ( )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少数民族地区 D. 台湾、香港、澳门
14、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
A.建成北洋舰队等近代海军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京师同文馆 D.创办轮船招商局
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睦邻友好对外政策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6、20世纪30年代,据当时逃至天津的难民称,“前日下午由沈阳开出之北宁一0二次车”“车内拥挤不堪”“居民纷纷向关内迁移”。大批难民逃往关内是因为爆发了( )
A.辽沈战役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17、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C.《兴国土地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8、下图为1979年6月25日国营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单位成都灌县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史无前例地登出的商业广告。这则广告的登出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一做法没有体现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也有人认为这是当前计划、分配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突破。这种争议完全平息是在下列某一事件之后,该事件是( )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行
B.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区
C.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D.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清朝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为什么就不行?难道非要在中国商船上都插上外国旗帜才有生路吗?”这件事最早应该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天津条约》签订之后
C.《虎门条约》签订之后
D.《望厦条约》签订之后
20、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文章,其中记载了记者对现场观礼市民的采访,有的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中国人民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实现了全境解放
D.迈向了小康社会
21、洪仁玕在《______》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一系列主张;邹容的《_____》宣传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
22、________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________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2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______和国民党领导的______。
24、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解放战争中的________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5、背景:经过________,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2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先后提出了____和_____的口号。
27、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_____,支持_____。
28、中国近代禁烟英雄是______;状元实业家是______。
29、1985年,我国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______区;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______的成员,开辟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
30、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取得的首个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指出英、法两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相似的根本原因。与英、法两国相比较,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有何特殊性?
(2)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潮走向立法,请分别列举出英国、法国为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制定的重要法律文件。
(3)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文献是什么?
(4)以上革命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
3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样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
33、列举两例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海军部队。第二炮兵部队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新时期,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
34、为实现近中国工业化和民主化,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朱博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材料三 1894年农历甲午年,年逾不惑、踌躇满志的张謇成为全国惊羡的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什么“实际行动”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重大事件。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张謇兴办的一个实业的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工业化和民主化最终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