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该事件是( )
A.创办强学会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创办《国闻报》
D.公车上书
2、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沙饿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
B.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商埠
3、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一桥”指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济南黄河大桥
D.兰州黄河大桥
4、了解历史的阶段特征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概况,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你认为“▲"处应该填写( )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C.开天辟地,北伐凯歌 D.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5、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6、图1是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我们看到有轨电车在街道上行驶,有人骑着单车,还有人开着汽车,女子穿着时尚服装等情境。这个图片反映了( )
图1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A.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近代教育出版业的发展
C.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D.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成就
7、中国共产党“一大”决定党的中心工作是
A.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实现共产主义 D. 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8、美国记者曾这样报道一场战役: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日军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9、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按照民国纪年计算,1926应该是
A.民国13年 B.民国14年 C.民国15年 D.民国16年
10、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
代表人物:李鸿章、曾国藩等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11、“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块圣地。全中国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山东省……。”在20世纪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顾维钧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却仍然没能捍卫住中国的合法权益。为此,国内爆发了(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2、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13、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场景能够入选的是
A.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
B.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C.百姓到东交民巷县令处伸冤
D.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14、台湾著名诗人丘逢甲的诗歌《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下列是对诗中“往事”的描述,正确的有( )
A.威海卫战役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战争爆发于1895年
D.战争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5、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该方针旨在( )
A.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现状
B.克服我国经济困难局面
C.加快我国对外开放步伐
D.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16、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进行一场激进的改革或革命,才能拯救中国。当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时,另一部分人则宣传革命,主张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实行“改革进行体制重组”具体措施有
A.废除科举制
B.创办福州船政局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颁布剪辫法令
17、咏史诗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清代杨昌浚曾写过一首绝句《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其二》:“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诗中“恭诵左公”主要是因为他( )
A.虎门销烟
B.收复新疆
C.筹建海军
D.“公车上书”
18、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七大
D.中共十八大
19、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产生于( )
A. 1951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4年
20、朝贡是朝拜和进贡的简称,中原帝国直到19世纪末期都是东亚朝贡体系的核心,下列哪一场战争使得这一体系彻底崩溃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先后提出了____和_____的口号。
22、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______”、“______”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______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会议名称。
(1)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
(2)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3)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4)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4、填空题。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____;1905年8月,孙中山在____成立中国同盟会。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是_____。
(3)1912年元旦,_____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4)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孙中山和黄兴等的反袁斗争,发动了“______”。
25、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请列出发生在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
( 1 ) 1919 年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________________。
( 2 ) 1949 年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是________________。
( 3 ) 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了________________会议。
( 4 ) 1949 年 10 月 l 日在北京隆重举行________________。
26、《海国图志》的作者是__________ 。
27、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提出对台湾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均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历史上称作“________”。
28、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______,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______。
29、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他的代表作品是《_____》
30、1884年,为加强西北塞防,清政府在______建立行省。与此同时,中国的东南海疆也受到威胁。1885年,清政府在_______建立行省。
31、梳理知识,探究根源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遭受了多次外敌入侵,逐步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作表格,列举其中的主要战争及相关文件,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影响。
(2)结合上表,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遭受沉重苦难的主要原因。
32、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走上了民族独立的和平发展道路,这一过程充满艰辛;中华民族独立后,在民族复兴大道路上相继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尊重。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70年代末,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实现富国梦的道路,“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木路线”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3)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什么?
(2)1927年,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哪里?在这里创造了什么局面?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下图中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结果是什么?
(5)综上,你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得出哪些认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曲《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为了建设新中国,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
——歌曲《东方红》
材料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
——歌曲《我的一九七八》
材料四: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歌曲《春天的故事》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所唱到的让我们“当家作主站起来”、“富起来”分别是谁?
(2)材料二中的“他”领导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取得了一些建设成就,请列举两例
(3)材料三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上作出怎样的重大决策?
(4)材料四中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之后,这个圈不断扩大,使中国对外开放出现了怎样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