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了“百年党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历程”的时间尺,①②两处对应的内容应是( )

A.①马克思主义 ②邓小平理论

B.①毛泽东思想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相

C.①邓小平理论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①马克思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2、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破坏 B.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C.没有建立强大的军队   D.缺乏经济基础

3、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4、12月4日是我国的国家宪法日。关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其颁布于1954年

B. 其体现了民主性和社会主义性

C. 其制定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直尺标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直观地反映某个时期事件发展的历程。下面材料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B.抗日战争的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 D.民大革命的历程

6、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是(  )

A. 中共十六大   B. 中共十七大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十九大

7、“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说这段话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习近平

8、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变法维新 B.自由主义 C.三民主义 D.自强求富

9、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近代史上,日本割占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10、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其中“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事件应标注在哪一个时间点上?( )

A.A

B.B

C.C

D.D

1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       

A.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中共八大的召开

12、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客观叙述,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评述与看法。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明的火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B.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救亡的高潮中,聂耳谱写了《义勇军进行曲》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实行近代新式教育

13、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公私合营

C.建立集体农庄

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4、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一年后,解放区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材料反映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A.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B.保障了解放战争人力、物力需求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15、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开始于(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2020年2月2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用了10天,被誉为“中国速度”。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更是同舟共济的中国精神,这速度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对外开放的政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中国共产党非凡的组织能力

18、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讲话中谈到,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一生坚持“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三民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西方人文主义

D.自由主义

1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此民谣出现的时间是 (    )

A.辛亥革命以后   B.共产党的成立以后

C.北伐开始之后   D.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20、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政策是

A.强征

B.赎买

C.购买

D.没收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鲁迅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______;胡适在《新青年》发表______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2、________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________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23、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1917年,胡适发表《______》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2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_______的作用。___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5、经过文革,我国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1980年,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_________得到平反;随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以___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6、发动西安事变的“千古功臣”有张学良还有:

27、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______,庆祝新中国的成立;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______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制度正式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______制度的确立。

29、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1919年李大钊的文章《_______________》,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30、19274__________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新中国成立后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中国向前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觉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0世纪末中央决定在少数民族较多的西部地区实行哪一政策?

(2)新时期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又做出了哪一历史性决策?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哪一经济体制?

(3)为了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对这一构想进行第一次成功实践的地区是什么?

(4)新时期,党和政府又制定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

(5)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你有何看法?

32、从人治到法治、从神权到人权、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彰显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讲话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潮流。请回答:

(1)历史上最早的依法治国开始于哪个国家?标志是什么?

(2)历史上最早的民主政治的代表出自于哪个国家?代表性人物是谁?

(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什么时间颁布的?其名称是什么?

33、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回顾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外交屈辱)

(1)有人说近代中国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请举一例说明。

(外交起步)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3)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外交胜利)

(4)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请列举两个典型事例?

(外交辉煌)

(5)21世纪初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两例即可)

(外交启示)

(6)纵观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你认为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1931~1945 年,中国人民经过 14 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阅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 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材料三

——节选《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电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各举一个战例,说明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承担的作战任务,并指出中国抗战所呈现的战略态势。

(3)根据材料三中的“学习心得”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从材料三的“书信摘抄”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